濰坊安丘:三把“金鑰匙”解鎖生態農業密碼
通訊員 牛海青 李琳琳 陳靜
在安丘市長生源生態農場,大片大姜田鬱鬱蔥蔥,長勢十分喜人。農場負責人王寶傑站在田邊,眼中滿是欣慰與感慨:“過去種姜完全依賴傳統化肥,時間一長,土壤板結得厲害。一旦姜瘟病爆發,一年的心血基本就打了水漂,血本無歸。”
“但現在可大不一樣了!”王寶傑的語氣中透着自豪,“我們引入了‘脫毒姜種+系統化植保’技術,化肥使用量銳減65%,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8%一路飆升到2.2%,畝產更是從6000斤躍升至1.2萬斤。種出來的大姜品質上乘,成功叩開了歐盟市場的大門。”
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是安丘市堅定不移推行的“生態化過程管理體系”以及一系列走在前沿的生態種植技術的作用。這些創新之舉,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鑰匙,爲安丘生態農業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大門,成爲推動安丘農業蓬勃發展的核心動力,也爲安丘生態農業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嶄新藍圖。
握好技術“金鑰匙”,奏響全域生態技術樂章
長生源生態農場積極與濰坊學院趙月玲教授團隊攜手合作,大膽創新,首創大姜組培育苗技術,將脫毒姜種苗的感染率從30%大幅壓低至5%以下。同時,農場採用沼液替代60%的傳統化肥,並藉助先進的水肥一體化系統,對養分進行精準調控,成功構建起“以種防病、以肥養地”的良性循環。
長生源生態農場的成功實踐,僅僅是安丘‘技術賦能生態農業’的一個生動縮影。安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海龍表示:“我們通過制定56種作物的生態化標準,引導農民從過去‘憑經驗種地’的粗放模式,轉變爲‘靠技術增收’的科學發展模式。這不僅讓安丘的綠水青山得到了悉心守護,更激活了產業振興的全新動能。”
近年來,安丘市勇當時代弄潮兒,率先成立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協會,深度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安丘參與制定了全國首個生態原產地產品評定標準,探索建立56種農作物生態化過程管理體系,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推廣“土壤修復、誘導抗性、精準營養、系統化植保”等一系列先進的生態種植技術,積極探索糞污資源化還田、秸稈高值化利用等生態循環新路徑。
在這場綠色變革中,安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態農業發展答卷:化肥農藥使用量最高降幅超過70%,打造了30萬畝生態農產品,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安丘大姜、柘山蜜薯等33個融合傳統風味與現代品質的生態農產品脫穎而出,成爲安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閃亮名片。
鑄造認證“金鑰匙”,共舞全域“雙碼”之韻
安丘市與中檢集團強強聯合,藉助國字號機構的權威背書,在全國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碼、生態原產地碼“雙碼”認證。安丘致力於爲每一份產自這片土地的農產品賦予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貼上最安全、最放心的“生態標籤”。
安丘市淩河街道的匯海生態農場是首批獲得“雙碼”認證的農場之一。農場負責人賈國亮介紹道:“消費者只需輕輕掃描二維碼,就能全方位瞭解產品的種植全過程,產品的安全保障得到了極大提升。通過‘雙碼’認證,市場對我們產品的認可度大幅提高,年銷售額增長超過18%。”目前,匯海生態農場的生態西紅柿等優質農產品已成功進駐全國多地高端商超,售價高於市場同類非認證產品50%以上,成爲安丘生態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如今,安丘生態蔬菜佔比已攀升至70%以上,並全力爭創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整體推進試點市以及全國首個“中國良好農業規範整建制推進試點”。目前,已完成對大姜、大蔥等13類主要農產品的生態原產地認證。預計到2025年底,全市生態蔬菜種植面積將突破40萬畝。
啓動農場“金鑰匙”,同奏全域生態農場旋律
在安丘市郚山鎮安山蜜果家庭農場,負責人王靜蹲在軟棗獼猴桃藤架下,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過去種地都是各幹各的,單打獨鬥,收益有限。現在可不一樣了,咱們搞起了‘立體循環’——軟棗獼猴桃爬藤,藤下種西瓜、甜瓜,秸稈喂牛,牛糞還田。這樣一來,一畝地能產出三份收益,畝均收入從10萬元增長到13萬多元。”
這座佔地220畝的農場,通過“果+菜+畜”立體循環模式,將土地利用率提升至150%,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的良性循環。
安丘市全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生態農業示範縣,制定出臺生態農場建設方案,在全省率先實施規模適度、生態循環、產業融合、高效特色、共富引領5種標準,建立抱團式發展、農牧生態循環、高效智慧農業、全鏈條託管、農文旅融合發展5種模式,梯次培育家庭農場、村集體農場、大學生農場等示範生態農場80家,帶動1483家農場生態化發展,年產綠色、有機、名特優新等生態農產品200萬噸,助力紅芽姜每畝收入20萬元、草莓每畝收入6萬元、櫻桃每畝收入5萬元,力爭2年內98萬畝特色農產品畝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生態技術繪就豐收盛景,特色農產揚名五湖四海。展望未來,安丘市將緊緊握住手中的“三把鑰匙”,以更加堅定有力的步伐,持續深化生態農業改革,讓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綠色光彩,向着更加輝煌的明天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