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珠寶遭遇"李鬼" 商家竟用塑料代替蜜蠟 法院判決商家三倍賠償一萬一千餘元
揚子晚報3月15日訊 (記者 孫銳)近日,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東海縣人民法院發佈2024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因網購珠寶引發的消費糾紛案引發社會關注。消費者高某在某電商平臺購買天然綠松石、蜜蠟飾品後,經專業機構鑑定發現均爲假貨,遂將商家訴至法院。法院最終判決商家承擔"退一賠三"責任,並全額支付鑑定及物流費用,爲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高價珠寶竟是塑料仿品 消費者維權索賠
2023年2月27日至3月3日,高某在某電商平臺"東海某公司"店鋪先後購入標註爲"天然原礦綠松石飾品"和"蜜蠟手鐲"的商品共18件,支付貨款3435.6元。收貨後,高某將商品送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檢測,結果顯示:所謂綠松石實爲仿製品,蜜蠟手鐲則是塑料材質。爲此,高某額外支出檢測費1170元、物流費88.64元。在與商家協商退貨後,因三倍賠償及檢測費用問題未達成一致,高某訴諸法律。
法院認定欺詐成立 判令商家多重賠償
法院審理認爲,涉案商品屬於日常消費品範疇,商家東海某公司未提供任何質量證明文件,明知商品不符合宣稱品質仍進行銷售,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欺詐行爲。依據該條款,法院判決商家除退還已支付的3435.6元貨款外,需額外支付商品價款三倍的賠償金10306.8元,並承擔鑑定費1170元及物流費88.64元,總賠償金額達11565.44元。
法官警示:虛假宣傳或涉刑責 誠信方爲經營之本
主審法官指出,此案暴露出部分商家爲牟利突破法律底線的問題。"以塑料冒充蜜蠟、以仿製品僞裝天然寶石,不僅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更可能觸犯《刑法》中的生產、銷售僞劣商品罪或詐騙罪。"法官強調,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行爲短期或能獲利,但終將面臨法律嚴懲與經濟反噬。
(以上當事人均爲化名)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