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開放換市場 川普關稅政策下的談判邏輯解析

▲美國總統川普於週二(7月22日)晚間宣佈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圖/路透)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於週二(7月22日)晚間宣佈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這項協議的達成讓日本如釋重負,因爲在雙方共識達成之前,美日間緊張的談判氛圍讓許多人認爲川普和石破茂已撕破臉。

川普試圖向貿易伙伴傳達訊息 要降關稅就必須「開放本國市場」

根據最新的協議內容,美國將對來自日本的商品課徵15%的進口關稅,而這個稅率也同步適用於日本銷往美國的汽車及其零組件。在此條件下,日本將在美國的汽車市場上取得比較優勢,也就是相對於其它出口汽車到美國的國家,日本應支付的關稅少了10%。

不過,日本能夠力挽狂瀾爭取到川普的妥協,是用對美進行5500億美元(以股權和貸款方式)的投資計劃換來的。美國預估將在這項計劃中獲得高達90%的利潤,且絕大多數涉及藥品和半導體的研發與製造。

除了天文數字的高額投資計劃外,根據赴美談判的日本官員所述,雙方針對農業貿易的部分也將做出重大調整,特別是日本同意放寬美國稻米進口的管制規範。

早在2021年拜登總統執政之際,貿易代表署(USTR)就在《外貿障礙》(Foreign Trade Barriers)的專業評估報告中指出,日本對稻米進口與流通實施高度欠缺透明化的管制,導致美國出口業者進入日本消費市場的能力被不當限制。

作風強勢的川普在2025年執政後,有意解決此一「不公平」的貿易情況,遂針對農業、汽車及其零組件等日本長年大量出口到美國的品項,進行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

美日協議達成後,川普旋即在翌日於社羣網路平臺上發文,表示自己讓日本有史以來首度對美國高度開放市場,並提及印尼也是類似的情況。毋寧,川普試圖向美國的貿易伙伴傳達一個重要訊息,即要他降低貿易關稅稅率,就必須「開放本國市場」。

川普的關稅政策看似武斷,但他的政策目標卻十分明確。臺灣應從各國對美的談判經驗中明白自己當前面對的「關稅談判劣勢」和「匯率弱勢」,進而從日本或菲律賓的身上找到因應川普關稅政策壓力的方法;換言之,臺灣不會是唯一遭逢此衝擊的國家,只要能理性應對,定能度過危機,毋庸過度焦慮。

▼川普試圖向美國的貿易伙伴傳達一個重要訊息,即要他降低貿易關稅稅率,就必須「開放本國市場」。(圖/路透)

掌握「爲川普解決問題」的邏輯 而不是聚焦美國支持或諒解

所以,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臺灣如何透過「政府—產業協商機制」,形成有效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整合業界需求、國內轉型及調整、中長期市場競爭力不墜等目標,來因應川普即將公佈之對臺貿易稅。

進一步說,關稅只是影響臺灣出口競爭力的變數之一,政府的危機應變力和民間的產業韌性度,也同樣很關鍵。此外,臺灣與日本不同,美國在整體貿易關係上對臺灣不會特別偏愛,我們也不能一廂情願地將自己視爲美國的盟友。在面對川普恣意推動的全球經貿秩序重組時刻,臺灣要有的是準備,而非幻想。

「關稅」已被川普政府視爲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萬靈丹;然而,他目前採取的一系列關稅措施難以達成他所期待的效果。

對此,臺灣或其它國家在和美國談判時,不妨針對關稅如何更好地捍衛美國利益、抑制中國的重商主義,以及促進美國與其它國家合作的角度切入,再結合自身所能承擔之「開放市場」範圍,來與川普政府交涉。

吾人需知,川普本人並非傳統建制派的決策者,他強調效率與結果,忽略慣例與過程。在此情況下,與美國的互動要掌握「爲川普解決問題」的邏輯,而不是聚焦在如何取得美國的支持或諒解。

換句話說,川普必然也知道自己的關稅政策並非萬靈丹,但慮及關稅能增加美國稅收、迫使貿易伙伴投資美國產業,以及用以抗擊中國重商主義和「不公平」政策之必要工具,無論現在的夥伴過去與美國的親疏遠近,在他任內的美國皆會採取關稅措施來進行極限施壓。

▼臺灣或其它國家在和美國談判時,不妨針對關稅如何更好地捍衛美國利益、抑制中國的重商主義,以及促進美國與其它國家合作的角度切入,來與川普政府交涉。(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