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交易式外交」 從紐約地產思維到臺海談判的邏輯

▲對川普而言,談判不只是政策工具,更是一場「舞臺表演」,核心是製造壓力、打亂對手節奏,並以「交易」取代「規則」。(圖/路透)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美國媒體近日引述白宮高層消息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在第三國舉行高峰會,討論雙方在貿易、烏俄戰爭、以及臺海局勢上的一系列敏感議題。這場會談被外界視爲川普重返白宮後最具象徵性的一場「大國談判」,也被認爲是川普式外交的又一次測試。

若要理解川普如何設計這類談判的劇本,不能僅從傳統的外交學角度切入,而必須回到川普的個人背景與經商心態。川普並非出身於政壇菁英,而是來自紐約地產業的商人世界——一個充滿高槓杆、零和博弈與聲勢操作的競技場。

對川普而言,談判不只是政策工具,更是一場「舞臺表演」,核心是製造壓力、打亂對手節奏,並以「交易」取代「規則」。

川普的外交哲學在其商業時期已成形:他相信一切都可重新議價,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固定的承諾,只有利益交換的條件表。

這一思維在他對北約、歐盟、甚至日本與南韓的安全承諾中屢次出現——凡是美國出錢的地方,都必須重新結算。而在烏俄戰爭議題上,川普更明確展現出「交易邏輯」的思維模式。他主張美國不該無限期援助烏克蘭,而應透過施壓讓基輔與莫斯科達成「可接受的協議」,甚至更用力壓迫弱勢的烏克蘭,因爲他相信弱者沒有什麼牌可打。

對川普而言,戰爭的延長意味着資源浪費;停火的關鍵不在於正義或道德,而在於誰能在談判桌上創造出讓步的空間。

這種以「交易終局」爲導向的思維,正是川普對外政策的核心邏輯:先製造危機,再從危機中尋找可兌換的籌碼。當川普對烏克蘭軍援放緩時,他實際是在向歐洲與俄羅斯同時傳遞信號——只要能換取美國利益,任何現狀都可重新定義。

若將這一模式延伸至即將登場的「川習會」,可以推測川普對中國的談判策略同樣帶有強烈的「交易化」色彩。臺灣問題,將可能被納入這場談判的潛在議題之一。

川普在公開場合雖多次強調對臺支持,但他對臺的態度更多是以「談判價值」爲考量,而非意識形態。川普知道,臺灣是美中競爭中最有價值的籌碼之一——一方面可作爲壓制北京的工具,另一方面亦可作爲對中談判的交換籌碼。

不同於拜登政府試圖以「民主與威權對立」的框架凝聚盟友,川普的方式更接近商業談判。他可能在公開場合強硬表態、宣示對臺防衛的承諾,但在實際磋商中卻以此爲槓桿,試探北京能否在貿易逆差、關稅政策或科技限制上做出讓步。

對川普而言,臺海問題不是原則、也不是民主或同盟的價值,而是籌碼而已;「臺灣安全」的價值在於能否換取美國的具體利益或選舉的利益。

臺灣的生存智慧 在「交易外交」下尋找主導權

對臺灣而言,川普的「交易式外交」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現實。挑戰在於:臺灣必須面對一位把國際承諾視爲可再議價的美國總統,任何「安全保證」都可能被重新包裝成「談判籌碼」;而現實則在於,美國的戰略支持從來不是無條件的援助,而是一場利益交換。

因此,臺灣在面對川普政府時,不能僅寄望於「口頭承諾」,而必須主動提升自身在美中之間的戰略價值。這包括強化國防科技與產業鏈安全,確保臺灣在全球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中的不可取代性;同時,也要深化與歐盟、日韓及印度的合作,分散過度依賴單一大國的風險。

臺灣若要在川普的「交易外交」中保持主導權,關鍵不在於「取悅美國」,而在於「讓美國離不開臺灣」。唯有如此,當川普再次在談判桌上將「臺灣」擺入議價籌碼時,華府也會清楚,這筆交易若失去臺灣,代價將遠超出可接受的範圍。

▼臺灣在面對川普政府時,不能僅寄望於「口頭承諾」,而必須主動提升自身在美中之間的戰略價值。(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