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無法過境紐約 「川普的盤算」對臺政策重回交易化軌道
▲根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川普政府通知臺灣,不得在往返行程中過境紐約。(示意圖/總統府提供)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彭博社先揭露川普政府重新考慮是否調整賴總統過境紐約計劃後,《金融時報》與《海峽時報》報導陸續證實,原本規劃於八月訪問中美洲邦交國的賴清德總統,計劃中的美國過境行程出現變數。根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川普政府通知臺灣,不得在往返行程中過境紐約。
雖然總統府強調,賴清德目前無出國計劃,並以颱風災後重建和與美方關稅談判爲由取消行程,但多位外交消息來源一致指稱,實際原因是美方基於中國反對,在中美貿易談判敏感期內選擇不開放紐約過境。
儘管賴清德總統仍可能請求改道其他非敏感城市,例如達拉斯等地,但目前不確定是否美國全面拒絕任何城市的過境安排,抑或僅是限制紐約這類象徵意義濃厚的重要城市。
此舉被視爲川普政府爲了穩定與中國的貿易談判關係,所做的「避免刺激北京」戰術調整。川普近日釋出多項對中善意訊號,包括凍結AI晶片出口限制與放緩制裁步調,並期待在10至11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進一步簽訂具體貿易協議。
多位觀察人士警告,這類操作可能削弱美臺關係的象徵性支持。美國臺海專家葛來儀指出,這與川普第一任期的做法如出一轍——當時川普爲了與北京交涉,也一度暫停對臺軍售,甚至對白宮內部對臺灣較友善的官員「勃然大怒」。
但也有分析指出,川普此舉並不代表「背棄臺灣」,而是將對臺政策重新調整回「交易化」的軌道。前美國國防官員施萊弗評論說,美國對臺的支持從來不是無條件的,「時間點」與「節奏掌控」纔是關鍵。
看清現實 誠實理解臺美關係
這次川普政府要求賴清德總統不得過境紐約,理由並不是因爲賴清德總統近期做了什麼特別挑釁的宣告,更不是臺灣做了什麼「錯事」。真正的原因是川普與中國現在正處於關稅重談的敏感階段,他需要一個「安靜的舞臺」來鋪陳10月或11月的川習會,因此不容許有太多擾動。
筆者一直提醒:川普的政府裡,只有川普一人說了算。你以爲有抗中鷹派官員就等於會力挺臺灣?錯了。川普只在他認爲「划算」的時候纔會挺你,當你變成他的變數,他可以立刻拋下。
從歷史來看,川普雖然過去對臺軍售金額遠高於拜登政府,但那是他「交易的結果」,不是價值理念的堅持。如今賴清德總統過境案被擱置,就是川普認爲此刻談中國更重要,不想讓臺灣搶戲。簡單講:這不是臺灣外交努力不夠,甚至也不算是臺美關係的基礎出現重大變化,而是希望達成對中交易的川普,眼裡沒有空間給臺灣。
但這並非絕望。筆者要提醒大家,過境能否成功,從來不只是取決於華府,也取決於北京的反應。當北京認爲臺灣總統過境是一種威脅,就會強力反對,美國就會多想一層。
換言之,賴總統若能調整兩岸關係,讓兩岸局勢穩定,讓北京「無法提出有效抗議」,美國也就沒有非要壓縮臺灣空間的壓力。
目前看來,美中之間的節奏回到了「控溫」模式,臺灣必須要懂得,在這場局勢中,臺灣還有沒有機會成爲讓美國「放心安排」、中國「無法動怒」的對象,而不是夾在兩強之間被動等待命運的棋子?
比過境計劃被改變更會影響臺灣人民的關稅即將揭曉,不管關稅數字高低,臺灣可能都還要面對川普政府要求擴大對美國的投資的壓力,如果想要守護國家利益,就必須更誠實的面對現實,不要爲了讓國人安心而美化臺美關係!
面對川普,真的不能再懷抱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的想像。清醒一點,接受現實,纔有機會翻轉處境。
▼川普與中國現在正處於關稅重談的敏感階段,他需要一個「安靜的舞臺」來鋪陳10月或11月的川習會,因此不容許有太多擾動。(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