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竄訪泡湯,因“過境”紐約遭拒?

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原定8月竄訪中南美洲,日前卻稱計劃生變,“暫無海外訪問安排”。英國《金融時報》28日報道稱,美國政府拒絕讓賴清德“過境”紐約。

據《金融時報》報道,民進黨當局原本規劃賴清德8月3日啓程前往巴拉圭、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其間“過境”美國紐約、達拉斯,15日返回臺灣。但有3名知情人士表示,美方已通知賴清德,他無法在前往中美洲途中“過境”紐約。美國彭博社28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臺灣在上週稍晚些的時候仍未能獲得美國官員“開綠燈”的消息,這令賴的計劃陷入混亂。

美媒稱,特朗普政府對是否允許賴清德“過境”美國產生了分歧,一些人擔心此事可能打亂美中貿易談判。此外,臺當局官員正在華盛頓與美方談判,希望敲定協議以避免被美國徵收32%的“對等關稅”,這也爲形勢增加了不確定性。

臺灣《中國時報》注意到,美媒的報道於28日晚6時上線,晚7時10分,賴清德辦公室發言人郭雅慧就回應稱,考慮近日臺灣南部風災復原、臺美“對等關稅”及區域形勢等,賴清德“近期暫無海外訪問安排”。郭雅慧還稱,大罷免失敗後,民進黨內檢討“抓戰犯”聲浪不斷,秘書長林右昌請辭,賴清德必須儘快徵詢繼任人選,行政部門也面臨要求“內閣”改組的壓力,當此政局紛擾之際,賴決定“坐鎮島內”。

29日,臺“外交部”又稱,賴清德的行程並未定案,只是考慮近期風災、關稅等不確定因素,“因而無出訪計劃”。臺“外交部”還聲稱,“沒有所謂延期、取消或是美方不同意‘過境’的情形”。

對此,《聯合報》評論說,這實際上是賴清德“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黃奎博稱,賴清德雖號稱考慮近日南部風災復原等原因不“過境”美國,但真正原因有三個:首先不排除是因爲賴清德的“臺獨”言論。其次,目前臺美仍在進行關稅磋商,萬一最終關稅稅率不好看,賴清德到美國後將如何表態?“現在是尷尬的時候”。第三個因素則是大罷免,民進黨首輪慘敗,若第二回合賴清德不在臺灣且又慘敗,支持者怒火恐燒向他,才讓其決定不竄訪。

《聯合報》引述《金融時報》的消息稱,知情人士直言,賴清德是在得知美方不允許其“過境”紐約後,才決定放棄此行程。之前賴清德曾聯繫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希望該機構在他“過境”紐約期間邀請他出席一場活動。29日,《聯合報》又追蹤報道稱,有美國僑界人士透露,他們原本收到臺灣方面的消息,要求他們在8月4日和5日待命,配合賴清德的“過境”行程,不過現在被告知賴的行程已經取消。

旅美教授翁履中29日分析稱,中美之間正處於關稅談判的敏感階段,而特朗普需要一個“安靜的舞臺”,賴清德“過境案”被擱置,就是特朗普認爲此刻跟北京談判更重要,不想讓臺灣“搶戲”。

聯合新聞網29日刊登的一篇評論認爲,大罷免潰敗,加深了美國的“疑賴論”。賴清德在民進黨內可能被逼宮、黨外無力對抗在野的情況下,只能加強對美依賴。《聯合報》認爲,賴清德竄訪生變、“過境”受阻,影響的層面不只是單純出不去,當前正在談判的臺美關稅,以及未來3年的臺美關係甚至兩岸關係,都可能受到影響。

針對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一事,美國國務院並未置評。一名國務院官員則告訴彭博社,臺灣地區領導人等高階官員“過境”美國符合美國長期的政策與做法。

在29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迴應相關質詢時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我要強調的是,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堅決反對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竄美。這一立場是一貫、明確、堅定的。希望美方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共同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