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川普提統一的交易思維(戴東清)
美國總統川普12日在白宮記者會上評論美中貿易談判結果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開放市場,但言談間突然提及「這有利於統一與和平」,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對臺政策沒有改變,川普的發言只是針對美中貿易關係。(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記者會談到在日內瓦舉行的美中貿易談判成果時表示:「他們同意開放中國—全面開放中國。這對中國來說將是一件好事,對我們來說也將是一件好事,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由於川普是在談論美中貿易協商的背景下,突然提到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難免會引發外界對美國的臺海政策是否改變,乃至於臺灣的利益會否在其交易性格下被犧牲的疑慮。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對此表示:「川普明顯是在美中貿易關係背景下發表談話;在使用『統一』一詞前,川普對他第一任內與中國的貿易協議失敗表示遺憾,並表示『該協議本來可以給中美帶來團結,更好的團結』,這或許表明他誤用了『統一』一詞。」美國國務院也重申「美國對臺政策不變」、「始終關注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
的確,美國國務院向來是主張反對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現狀,不過,若川普總統單方面改變呢?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據我們瞭解,最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並未談及臺灣問題。」總統府發言人也指出:「美國國務院已澄清表示川普的發言是說明美中貿易關係,無涉臺灣」。然而,臺灣議題向來是美中談判的關切議題,雙方談判涉及臺灣並不奇怪;尤其,假若談判真未涉及臺灣,川普卻提及「統一」與「和平」,反而更令人擔心。畢竟在川普心目中,臺灣是他口中微不足道的筆尖,也可能隨時成爲談判餐桌上的菜單!
觀諸川普政府爲儘速結束俄烏戰爭,以減少因援助烏克蘭而導致的財政支出壓力,提出在法理上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領土、事實承認俄羅斯控制烏克蘭東部四省等明顯有損烏克蘭利益的停火協議。另外,在以色列抱持疑慮之下,川普與伊朗展開核武談判,以及在訪問中東三國時宣佈解除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而敘國代理總統曾被美國列爲恐怖分子。凡此均可看出,川普正藉着「交易型外交政策」推動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點。
面對川普的交易型外交,儘管臺灣在外交辭令上仍可強調「民主價值同盟」,但在實際對外政策作爲上,就要同時設法改善兩岸關係,畢竟,臺商不論在兩岸經貿或美中貿易上,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換言之,臺灣同時與美中維持良好關係,纔有機會成爲座上賓而非上了菜單,臺灣利益也不致於因未來美中貿易談判的紛擾而受損。川普2.0的國際秩序,顯與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爲中心的國際秩序大不相同,「親美抗中」已非主流,臺灣若不能儘速順應調整,成爲菜單恐是遲早的事。
(作者爲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