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化解威脅靠交流 何需護國神山(戴東清)
加速各層面交流,縮短彼此認知差距,符合兩岸當前的最大利益。(圖/本報系資料照)
被臺灣視爲「護國神山」的臺積電日前宣佈,未來4年將在美國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總投資金額增爲1650億美元。此舉再次引發藍綠不同的解讀,偏藍陣營表示這將大幅降低臺灣的戰略地位與安全,偏綠陣營則認爲此爲國力延伸,且主要技術研究中心仍在臺灣,增加對美投資不會變成美積電。究竟臺積電增加對美投資,是否減損其「護國神山」的功能?
要回答此問題之前,要先問若無來自於境外的安全威脅,臺灣還需要護國神山嗎?前新加坡外交部常務次長考斯甘曾表示,拜登力挺臺灣,讓臺灣人深信美國及其盟友必須捍衛臺灣,且臺灣高估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戰略重要性,因太相信自己在晶片產業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臺積電的角色。這說明將臺積電視爲護國神山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命題。換言之,沒有安全威脅,臺積電也就不需要承擔護國的責任。
臺灣安全威脅最大的來源,恐是來自於海峽對岸對兩岸統一的要求,且表達不排除採取非和平方式達成目標,並曾宣示所謂的臺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地拖下去。這樣的要求,明顯與臺灣大部分民衆主張維持現狀的民意相違背,因此只要是對岸促統的力道愈強,就會讓臺灣民衆感到的安全威脅愈大,再加上解放軍機艦不斷在臺灣周邊海空域巡航,更加深臺灣民衆的危機感。
因此降低來自境外的安全威脅,不是一再強調臺積電之護國神山的角色,而是設法根本性地消除威脅來源。前國安會秘書長殷宗文曾表示要化解對岸的武力犯臺是不能使其在「軍事上太樂觀、政治上太悲觀」。換言之,軍事上太樂觀會使對岸認定武力統一不必付出太大代價,可輕啓戰端!政治上太悲觀,則讓對岸認定和平統一無望,只能採取武力統一,其中政治因素是關鍵。
畢竟軍事是爲政治服務,若不靠武力就能達成政治目標,何需動用武力!因此只要兩岸維持社會經濟甚至政治上的各層面交流,應不致讓對岸在政治上太悲觀,進而想要訴諸武力以達成政治目的。反之若兩岸各層面的交流緊縮,在敵意不斷螺旋上升的情況下,勢必會加深對岸在和平統一方面的悲觀感,進而試圖採取非和平方式來達成政治目的。
對岸前領導人鄧小平在1978年美中建交前後接待外賓時曾表示:「不急於解決臺灣問題,如有必要,可以等待一百年。」等待的前提是對岸在政治上不太悲觀,否則如何等?若維持現狀符合兩岸當前的最大利益,加速各層面的交流,縮短彼此的認知差距,應是最佳選擇。一旦兩岸兵戎相見,再多的護國神山恐亦難達成臺灣安全的目標。
(作者爲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