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眼中的臺灣 是可供交易的
熱門話題
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20日刊載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國關專家傑克森(Van Jackson)的訪談,探討川普外交政策對大國競爭格局的影響。他認爲,在美國總統川普眼中,臺灣是可供交易的,美國正透過半導體產能外移與軍售,逐步吸收臺灣的資源。
傑克森指出,川普及MAGA運動是中美對抗的催化劑,但兩國之間的結構性衝突存在已久,並非單一領袖所能扭轉。他認爲,中美之間的零和競爭,實由帝國主義驅動的國家資源掠奪所致,雙方皆試圖透過擴大經濟影響力鞏固內部統治與分配體系。
在貿易政策上,傑克森指出川普與前總統拜登皆奉行排他性經濟民族主義,但側重方向有所不同。拜登政府聚焦於綠色能源、半導體與先進武器的「小院高牆」戰略,而川普則繼續擴張關稅與脫鉤政策,加劇中美經濟分離趨勢。他強調,無論實際脫鉤程度如何,貿易已成爲兩國對抗的前線,削弱雙方互信。
在國際戰略角力方面,傑克森批評川普處理烏克蘭戰爭的手法,指其施壓烏國談判,卻未要求俄國提出實質讓步,這是強權政治最糟糕的表現,但也反映了力量的平衡。他認爲,這種單邊強權施壓將在臺灣議題重演。「對川普而言,臺灣只是可供交易的,美國將從臺灣榨取一切價值」。
這包括了半導體生產外移與增加軍售,但臺灣政府顯然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因爲遷移半導體生產地並不符合臺灣利益。但不幸的是,只要大國競爭仍是局勢關鍵,且美國不保證會爲保衛臺灣而戰,軍備建設就有所必要。
文中也提到,面對中美競爭日益白熱化,金磚十國等事實上的不結盟國陷兩難。傑克森分析,這些國家需在兩強間謹慎取捨,否則可能淪爲戰略犧牲品。例如,美國勢力範圍的帛琉、馬紹爾羣島等國難以同時維繫與中國的經貿利益,選擇靠攏中國的國家則與美國疏遠。惟有印尼、越南等擁有資源或關鍵供應鏈角色的國家方能保有部分戰略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