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過境外交」 川普不會輕易放棄這張「臺灣牌」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透露,賴清德總統原定8月出訪,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的安排,因爲中共的施壓而遭到川普政府的拒絕。(圖/總統府提供)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透露,賴清德總統原定8月出訪我國在中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時,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的安排,因爲中共的施壓而遭到川普政府的拒絕。
過境美國 成爲衡量臺美關係指標
針對此一報導,美國國務院一名發言人以背景說明的方式,提供下列4點回應:
第一,臺灣並未宣佈賴總統將要出訪,因此不對假設性問題置評。
第二,臺灣總統等高階官員過境美國,與美國長期的政策與做法一致,這點並未改變。
第三,美國仍遵守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這項政策以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及對臺灣的六項保證爲依歸。
第四,美國致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美國的迴應可說是舊調重彈,不會讓人感到意外。臺灣對於美國,尤其是對川普政府,不應存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因爲,美國對臺政策本就從屬於它的對中政策。臺美關係一直隨着美國對中戰略的「圍堵」、「接觸」、「既圍堵又接觸」而起起伏伏。
《金融時報》認爲川普拒絕讓賴清德過境,是考量到目前正值美中進行貿易談判的敏感時機,這個說法聽來「言之成理」。川普發動關稅戰的主要目標本來就是中共。雖然,在川普的軟硬兼施下,美國和許多國家達成了協議;但中共至今還是軟硬不吃,表明將「奉陪到底」,並已針對美國採取各種反制措施。
賴總統選擇此時過境美國確有極高難度。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考量近日南部風災災後復原、與美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的安排。」
這樣的表態,顯然是希望產生「自圓其說」的效果。因爲賴總統與其前任們比較,缺少與美國的深厚淵源,故對臺美關係會更加重視,也更加在意美國的反應。
長久以來,對美關係就是臺灣對外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臺美沒有正式邦交,因此從前總統李登輝執政開始,過境美國就成爲衡量臺美關係的一個指標。
1994年,李登輝出訪拉丁美洲,過境美國夏威夷,當時柯林頓政府拒絕讓李在其境內過夜,李不滿只能在機場貴賓室休息,拒絕下飛機,並穿着睡衣會見當時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白樂崎 (Natale H. Bellocchi) 。
美國對賴清德的「過境外交」缺乏信心。記得2023年7月19日,《金融時報》曾刊載一篇由該報大中華區特派員席佳琳(Kathrin Hille)撰寫的報導,聲稱美國官員要求臺灣釐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發表的一段具有爭議性的談話。賴表示「當臺灣總統可以進入白宮時,我們就已達成所要追求的政治目標。」席佳琳曾在電話中告訴我,當時在華府政治圈裡,確有一些人抱持「疑賴論」的想法。
如果因爲川普政府拒絕賴總統過境,在臺灣掀起新一波的「疑美論」,那是「錯不在我」。 大陸學者王緝思和美國學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早就從制度、意識型態和權力等因素,提出中美戰略互疑(Strategic Distrust)的說法。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唐耐心 (Nancy Tucker) 生前更說過,包括臺美關係在內,臺美中的三個雙邊關係,長期都是互不信任。
談到臺灣的「疑美論」,《紐約時報》早在2024年1月20日,援引臺灣大選前民調指出,多數臺灣人希望加強臺美關係,支持美國增加對臺軍售,也相信拜登總統會致力保護臺灣;但同時臺灣人看到了美國對烏克蘭軍援陷入僵局,聯想到如果臺灣面臨危機時美國會怎麼辦,他們對美國的信心直線下降,只有34%的受訪者認爲美國是值得信賴的國家,低於2021年的45%。
川普上臺後,隨着美國「棄臺論」的推波助瀾,「疑美論」也一度甚囂塵上。臺灣眼見川普立場轉向俄羅斯,而擔憂會步上烏克蘭後塵,不禁思考在與中共衝突時,能否指望美國的支持。
川普曾揚言不排除拋棄北約盟邦,稱歐盟成立是爲了搞砸美國,還想兼併加拿大、格陵蘭,而引發各方反彈。尤其是,川普對盟國商品採「無差別待遇」的課徵關稅,讓與美國沒有共同防禦條約關係的臺灣,擔心會受到比美國盟國更差的待遇。
國際政治教科書都會提及,安全是短期國家目標,屬於核心利益範疇。臺灣今天面臨的安全環境相當嚴峻,讓臺灣人民普遍缺乏安全感。
▼川普基於美國的利益考量,不會輕易放棄手中握有的這張「臺灣牌」。(圖/路透社)
臺灣今天面臨的三大安全困境
第一是夾雜在中美戰略競爭當中,但又無力影響臺美關係朝向對自身安全有利的方向發展。
第二是擔心中共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但又誤認「抗中」足以「保臺」,從而強化了中共解決臺灣問題的急迫感。
第三是臺灣內部嚴重分裂,腐蝕了臺灣自我防衛的凝聚力。
民進黨未來執政這兩年多,是攸關臺灣安全的關鍵時刻。我認爲賴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讓臺灣儘速跳脫上述的三大安全困境。
「安內」是首要課題。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曾引用冷戰時期美國共和黨參議院領袖範德堡(Arthur Vandenberg)的一句名言說:「政治紛爭不出國界」(Politics stops at the water's edge)。卜睿哲認爲對臺灣和平繁榮最有利的是:「政治紛爭止於臺灣海峽之濱」。
其次,執政當局應從「臺灣優先」的角度,務實處理與美國的關係。拜登在評估美中競爭時曾說過:「21世紀是民主與專制的較量」。但「洛杉磯時報」就曾以「川普交易式(transactional)外交正在重塑美臺關係」爲題,分析川普第2任期可能改寫臺美中三邊的遊戲規則。報導引述智庫「美國臺灣觀測站」董事葉介庭的說法指出,「川普就職之後,他的對話重點已經從民主、人權等共享價值觀,轉向談判能力。」
川普基於美國的利益考量,不會輕易放棄手中握有的這張「臺灣牌」,臺灣應評估自己有多少籌碼來與美國討價還價,臺灣更應珍惜和善用可能已經爲數不多的籌碼。
最後,臺灣應理性處理與對岸的關係。民共之間沒有國共鬥爭留下的包袱,理應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來建構一個新的兩岸關係。在馬政府執政時,曾使兩岸關係處於「大和解、大交流、大合作」的最佳狀態。國家利益超越政黨利益,民進黨政府應視爲這是前任留下的「政治資產」。
▼臺灣應評估自己有多少籌碼來與美國討價還價,臺灣更應珍惜和善用可能已經爲數不多的籌碼。(圖/翻攝自Twitter/@ChingteLai)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