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貿易態度轉軟 是轉機還是交易?

▲根據媒體的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態度出現明顯軟化。(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根據媒體的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態度出現明顯軟化。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正在爲與習近平舉行峰會鋪路,並試圖重啓類似其第一任期中的採購型貿易協議。這與他同時對盟邦祭出高關稅手段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輝達CEO黃仁勳在與川普會面後成功爭取H20晶片對中出口許可,美國政府此舉已被視爲向中國展現「貿易誠意」的一環。

儘管部分官員與顧問對川普政策反覆感到憂心,但這場鬆綁不僅換來中國稀土資源政策上的彈性,也促使中國批准美國科技公司的重大併購案,顯示雙方依舊維持高度經貿互賴。川普也強調會「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與中國展開鬥爭,延長關稅休戰期已在討論中。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第二季表現優於預期,GDP成長率達5.2%,中國企業在貿易協議可能破局前積極「提前發貨」,也展現出北京在壓力下的應對力。

川普對中政策 始終都是生意!

美國對中政策態度軟化或是趨於和緩,並非失敗主義或意識形態出現變化,而是基於美國利益計算的真實脈絡與邏輯。

川普希望跟中國「做生意」而不是「開戰」,這點其實早在第一任期就有明確跡象。他關注的是可見的交易成果、可計算的數字利益,這與鷹派長期的戰略抗中立場有所不同。從輝達晶片解禁到稀土政策交換,我們看見的是「務實交易邏輯」勝過「安全鷹派論述」。

這不是和解,而是因爲要交易所以必須要有能「談得下去」氣氛。而且,美中雙方的領導人,現在其實正扮演着面對內部鷹派勢力時,最大的緩衝器,防止競爭全面升溫。

對臺灣而言,我們不必過度擔心成爲籌碼,但也不能天真以爲我們始終會有特殊對待。臺灣不太可能主導美中議程,也沒有機會真的成爲棋手,但我們必須充分理解自己在談判桌上的角色。

尤其在川普風格主導下,美方的臺灣政策靈活性極高,這意味着,臺灣必須準確掌握每一次過境、會談、軍售等事件的「時機敏感度」。

賴清德總統即將出訪中南美,預計過境美國。雖然美中雙方都不太可能在此刻挑釁對方,但臺美互動的每一步,都可能被北京解讀爲談判籌碼。民進黨政府需要比過去更精確地掌握節奏,不要讓無心的細節影響未來的對話空間。

對臺灣來說,穩中求進的外交智慧,在當前不穩定的關係中,更加重要!

▼對臺灣而言,我們不必過度擔心成爲籌碼,但也不能天真以爲我們始終會有特殊對待。(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