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貿易戰如火如荼 對中國是危機還是轉機?
這代表投資人認爲未來推出的中國政策以及動態調整的全球經貿網絡,將有可能釋放美國對中國企業施加的壓力閥。目前認爲,雖然課徵關稅會影響短期中國出口盈餘,但長期而言,中國國內經濟將逐漸復甦,且逐步降低對美國貿易的依賴,課徵關稅帶來的後續影響可望逐漸削弱。
自2018年起,中國便長期處於美國關稅威脅之下。即便川普再度拋出將關稅稅率提高言論,但市場對於這類舉措已有相當程度的定價。中國GDP中直接來自對美國商品出口的佔比略低於3%,即便加上間接影響,整體影響程度依然有限。
中美貿易戰的結果尚未可知,但根據聯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可能將受到2%左右的打擊。關稅本質上的確會造成傷害,但我們認爲真正左右市場情緒的,其實是中國內部經濟復甦的進展。中國仍在努力擺脫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陰霾,而在歷經四年的陣痛調整後,內需似乎正出現初步回穩的跡象。近來包括官方製造業與服務業PMI重返擴張區間、消費與工業生產數據超出預期,釋出初步「落底」訊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策制定者似乎在關稅預期升溫的情況下,暫緩部分原訂刺激政策。意味着未來數週至數月,無論財政或貨幣政策均存在充足空間,可望對經濟形成更積極支撐。中美這一波你來我往,可能意味着一段漫長不確定時期的開始。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政策支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關鍵。特別是在內需低迷之際,更大幅度與更具針對性的刺激政策,可能爲中國經濟注入動能。
事實上,更高的關稅壁壘,反而爲中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契機,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貿易關係。
對長期投資人而言,這其實是一個關鍵分水嶺。根據經驗,在政策驅動不確定時期切忌短線頻繁進出市場,其風險往往高於預期。在市場紛擾不斷的環境下,我們認爲中國市場仍有值得投資人關注的投資主題。
其一是中國科技產業。中國在人工智慧與科技領域的進展,突顯出其長線投資機會,有助於抵銷部分短期的關稅風險,但這也表示,投資人需要精挑細選那些受到貿易緊張局勢影響較小的企業。
其二是受惠中國政策的個別投資機會,中國近來推動的監管與治理改革,也爲市場增添更多想像空間,這些獎勵長期經營、重視股東權益的改革,可望成爲中國股市可持續上漲的重要觸媒。
整體而言,價值型投資人或將更具優勢。建議持續專注於那些基本面相對穩健、評價具吸引力的企業,不僅避開政策風險,更是參與中國下一階段經濟轉型的較佳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