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賓曝矯正少年再犯率逾6成 籲中央加強追蹤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0日在行政院會點出矯正教育再犯率高達63%。(行政院會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20日在行政院會點出矯正教育再犯率高達63%,點出少年輔導工作3大困境是風險辨識資訊未整合、介入輔導能量不足和缺乏後續追蹤機制,矯正後的青少年「後來怎麼樣了?」纔是計劃核心,呼籲整合跨部會的風險資訊、量身訂作觸法或曝險青少年的輔導與追蹤模式,纔有機會打破現有的負面循環。

行政院會今討論兒童及少年犯罪預防方案由各部會訂定17項監測指標,蘇俊賓支持政院計劃將各部會的角色積極納入,但也直言,現有計劃是否有成效、資源是否真正能導入到需要的司法少年或曝險少年,進而讓少年脫離原本的風險循環中,更是關鍵。

蘇俊賓表示,以往都只看到投入的統計,很少看到後續的追蹤指標,以拉長的週期來看待「有多少少年真正離開原本的犯罪循環?」以內政部統計的近十年犯罪人口統計爲例,觸法少年的犯罪人口率提高了將近5成達到1萬1785人,桃園市嘗試統計矯正教育成效也發現1年內再犯率竟高達63%,顯示現行系統僅能短暫延緩問題,未能提供長期解決方案,也沒有真正幫助到少年,給這些需要支持的少年賦能進而有足夠的條件脫離原本的循環。

蘇俊賓點出風險辨識資訊未整合,警政署刑事資料庫、衛福部毒品防治、教育部中輟生輔導、春暉專案等資訊,未整合與發揮綜效,系統與輔導資源的整合除了可以提高覆蓋率,也纔有機會建立智慧提高風險的預判能量,讓支援體系可以及早介入。現有支援體系如教育部、文化部的輔導能量、以及勞動部的職業訓練能量,對於三級預防理論中的初級預防雖有一定程度的成效,但對於偏差、曝險、中輟少年,則是看得到用不到的支援。

蘇俊賓以少輔會實際輔導案例說明,現有的資源多數爲非高風險青少年所設計,不論是暑期夏令營、職業訓練等,立意雖好,但真正的高風險青少年的參與率與完訓率是極低的,除了經濟壓力、同儕的環境與成就動機都不同,讓青少年完訓的難度遠遠高於平均值。

蘇俊賓說,部分曝險青少年無法接受長達三個月的職訓,因爲短期生計已是當務之急,外部的誘因也大。完訓之後工作地也是挑戰,桃園曾經洽詢企業協助,但成效不彰,轉向與職業工會合作,透過師徒制提供高度客製化的職訓,「未來工匠崛起培育計劃」幫助青少年建立可持續的職業技能,接受度稍高,但成效仍有待觀察。他呼籲中央加強資源投入,與地方攜手製定更貼合需求的輔導策略,共同提升輔導成功率。

「輔導或矯正後的青少年後來怎麼樣了?」蘇俊賓說,「這個問題應該是這個計劃最核心需要關注的議題,強調青少年犯罪問題是全社會的共同挑戰,僅靠單一機關或地方政府難以解決。呼籲中央各部會攜手合作,充分整合資訊與資源,確保青少年獲得真正有效的幫助」。

閣揆卓榮泰表示,蘇俊賓提出的建議涵蓋多層面,值得重視,尤其矯正教育的成效需仰賴社會與職場的接納,但青少年需要特別保護,推動相關措施也必須謹慎。他並指示各部會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全面提升預防犯罪的效能,爲青少年創造更安全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