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工楊陽: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後一米
在青年社工楊陽的生活中,山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33歲的楊陽在貴州生活,這裡全省92.5%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儘管家附近就有山,但他已有8年沒爬過,原因是一個字——“忙”。
2015年從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民政與社會工作學院畢業後,楊陽曾在北京、湖南長沙做過社工。8年前,他回到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創辦了一家社工機構——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他一頭扎進基層,服務困境羣體。
“我現在服務的羣體裡,有‘小時候的我’。”父母離世後,楊陽跟着外公外婆長大,成爲當地民政部門的服務對象。高中時,他加入志願服務隊,去敬老院幫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陪老人聊天、玩遊戲,去社區協助志願者清潔河岸,這讓他看到了社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高考填報志願時,他發現,“社會工作專業和我做過的志願服務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最終選擇了該專業。
如何坦然面對曾經的不幸,更好地成長?大學課堂上,老師讓每位同學畫出生命線,回顧自己人生的幸事或不幸。大家敞開心扉,訴說着各自的經歷。
楊陽的一位室友是殘障人士,“他很努力地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後還在堅持幫助別人。更何況我四肢健全,更應該用專業知識幫弱勢羣體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自此,楊陽萌生想法——創辦一個社工機構,服務更多人。
2016年,楊陽與好友返鄉創業,二人從親友處籌得3.2萬元註冊資金。2017年2月,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正式運營,這家民辦非企業單位承接社會工作、公益慈善和志願服務項目,提供以兒童爲中心的社區發展、社區教育、兒童發展和心理諮詢等服務,同時,爲社會工作機構和項目提供專業的研究、督導、培訓和調查評估服務。
但困難接踵而至。楊陽找不到項目、缺乏資金支持,團隊成員的工資發放都成了問題,“當時整個城市對社會工作都很陌生,這段時間是我們最難的”。
“學了那麼久、做了那麼久,又堅持了那麼久,如果突然放棄,心裡會覺得空落落的。”沒有收入的那幾個月,楊陽依舊想先做點成績,“讓社會和政府部門看到社會工作確實是對老百姓有用的”。熬過半年後,該服務中心終於申請到貴州省民政廳的項目,逐漸步入正軌。
一年後,好友還是選擇了離開。“他畢竟不是學這個專業的,所以很難堅持。”楊陽理解朋友的選擇。
“社工機構不像企業有利潤這一說,社工只是在項目裡領一份合理的報酬,所以這個行業的工資普遍低於企業,但乾的活很多很重。”楊陽說。
楊陽發現,業內有不少年輕人兩三個月領不到工資就會選擇“換個行業做做”,“畢竟要生活嘛,我們城市小,項目就比較少,工資不高,所以很多人即使有情懷,兩三年後也慢慢被磨掉了”。據他觀察,銅仁市原本有2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但這一數字在逐年減少。
“通過社工服務讓更多人受益”早已成爲楊陽深入骨髓的價值理念,“我是學社會工作專業的,我對社會工作有感情,這份情懷一直支持着我做這份工作,即使再困難我也會堅持”。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矮屯社區,安置着銅仁市4個區縣的搬遷羣衆2456戶11588人,這裡是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常駐站點。
在這裡,楊陽的團隊爲易地搬遷社區兒童、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提供安全教育、文化傳承、社區融入、心理支持等社區兒童服務,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好的校外陪伴、學習和成長。
去年7月,銅仁市帆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評審,承接了貴州省民政廳的福彩助餐項目——樂享餐緣助老公益服務項目,爲社區困境、獨居、空巢、留守、半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及送餐服務、關愛陪伴入戶探訪服務,發放助潔助浴愛心包,還成立了老年志願服務隊,通過社會工作專業能力聯動培育社區老年志願服務力量。
楊陽回憶,一年冬天,他曾走進一個堆滿廢舊紙殼、瓶子的房子,剛進入就有刺鼻異味,沿着窄細小道走到盡頭,是一張由木板搭起的簡易牀鋪,被褥單薄。坐在那裡的獨居老人,精神萎靡、雙目無光,“爲了省錢,老人一年到頭只吃麪條,有鹽無油”。
隨即,楊陽與社區工作人員商定服務方案,和志願者幫老人賣廢舊紙品、打掃衛生,並從其親人處拿回低保補助。
但現在,這位老人享受了助餐服務,不用只吃麪條了。餐食包含兩葷一素、一湯一飯,口味清淡、低脂健康,有時還配有蘋果、香蕉等。
“有些老人自己做不了飯,我們解決了老人的吃飯問題,也緩解了老人的經濟壓力。”楊陽介紹,該社區共有103位老人享受了該服務。
楊陽一次次地體悟着深入基層的重要性。
“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後一米,服務對象的需求方向就是我們的服務方向。”這是楊陽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楊陽用老年羣體舉例,“我們去老人家裡,才能看到牀板漏了、浴室地磚容易滑,我們去整合資源、採購新牀和洗浴防滑墊,解決他們的問題”。
此前,項目資金被拖欠、籌措資金壓力大常導致機構資金週轉困難、員工工資延發,楊陽時常陷入困境。
“社會工作部組建後,各級政府出臺了對社工的優待政策,用資金支持社工機構開展基層治理的社會工作服務,培育發展專業品牌社工機構,爲社工機構的發展營造了很好的環境。”楊陽發現,之前很多人不瞭解社會工作,而現在大衆對社會工作的認知正在提升。
如今,團隊人數由初創時的4人增至12人,大部分爲90後,團隊人均收入爲3500元。楊陽深知這算不得高薪,但他依舊相信有人願意加入,“整個行業的影響力提升了,很多年輕人願意走向基層。”
楊陽以前喜歡爬山、打球,但現在“沒什麼愛好”。什麼時候能申請資金做養老助餐,到哪兒找資源給孩子們做活動……這些事他放在心上。
楊陽與妻子劉珂結識於社會服務工作,夫妻二人幾乎將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在幫扶對象身上,顧不上家裡,“當時回老家是想多陪陪外公外婆,但陪他們的時間還是太少,對老人有虧欠”。
楊陽的外公外婆常說:“決定做一件事,就要把這件事做好。”爲讓楊陽放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老人不僅卸下他的包袱,還時常接濟這個小家庭,兩歲半的女兒也全由老人帶大。
女兒長大些後,跟着父母“泡”在社區服務中心,矮屯社區的小孩來服務中心參加安全教育活動時,她會在門口以小主人翁的姿態迎接,父母忙於工作時,她會溜去玩伴家中做客,過一會兒又被他們送回來——這已是常態。
“我們不擔心她去了誰家,在社區服務這幾年,我們和大家就像家人,小區裡的人都認識她。”楊陽的懷抱裡,肉乎乎的女兒扎着兩個“小啾啾”,雙頰粉裡透着紅。
獨居老人沒有子女在身邊,很容易發生意外。“換位一想,我們把精力給了這些老小,其實也是替很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做他們不能做的事。”楊陽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