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萬達社區網格化治理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米”

□蘇報記者 李浛芃 蘇報通訊員 楊雨佳

初春的清晨,姑蘇區蘇錦街道萬達社區的網格員龔雪香如往常一樣,挎着工作包踏入萬達小區。她親切地與晨練的老人打招呼,同時將樓道里停放的電動自行車推至指定區域,並提醒居民:“張阿姨,您家陽臺堆的紙箱得及時清理,最近風大,容易引發火災。”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萬達社區的6個網格中發生,它們如同細密的針腳,織就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萬達社區東臨洋涇塘河,南依城北東路,西接廣濟北路,北靠平海路,轄區有商品房小區、動遷安置小區、商鋪、寫字樓、商業步行街等載體。在網格化治理的實踐進程中,萬達社區始終緊緊圍繞居民的實際需求,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深入安全排查、政策宣傳、問題解決等工作的最前沿,通過精心織密織牢安全網、暖心網、治理網,逐步實現了從以往被動等待“問題上門”,到如今主動“服務到家”的積極轉變。

安全網:隱患整改背後的治理密碼

萬達社區將安全生產“六化”建設作爲網格治理的關鍵突破口,構建起一套“巡查—反饋—處置—督辦”的完整閉環機制。在和潤家園網格,網格長的巡查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卻又清晰地記錄着:“2月3日,發現1單元存在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現象,且經過實地查看,小區內充電樁配備不足,難以滿足居民需求”“2月7日,在排查小區門店時,發現部分滅火器過期,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現已全部聯繫專業人員進行更換”……正是這樣細緻入微的精細化管理,實實在在地轉化爲居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安全感。

今年以來,網格員累計開展了7次專項排查行動,共發現21起安全隱患,整治了6起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問題,將隱患一一排除;同時,清理了20餘處樓道堆物,讓居民的出行通道變得更加暢通、安全。轄區內一位商戶負責人,剛剛參加完網格員組織的消防演練,他站在自家店鋪門口,指着新安裝的燃氣報警器,感慨萬分地說道:“以前總覺得安全這事兒離自己挺遠的。現在才深刻明白了,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暖心網:特殊羣體檔案裡的民生溫度

翻開萬達社區網格員的工作臺賬,每一頁紙張都承載着滿滿的民生冷暖。在萬達社區第二網格,78歲的獨居老人王奶奶家中,安裝的“煙霧報警器”前不久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小小的應急裝置,是網格員們經過多方協調,專門爲王奶奶安裝的。萬達社區的網格員們積極主動參與,彼此協同合作,不斷優化社區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起一個多層次、全覆蓋的社會支持網絡。

通過深入走訪和定期回訪轄區內95名重點人羣人員,網格員們就像居民身邊的貼心人,不僅能及時發現並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還確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切實保障。剛剛過去的寒冷冬天,社區時刻特別關注困難家庭的生活動態。網格員們不畏嚴寒,多次及時上門送菜,並且對困難羣體的情況實行動態管理,保證他們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所需的幫助。王奶奶拉着網格員的手,滿是感激地說:“多虧了你們,讓我這心裡暖乎乎的,感覺生活更踏實了。”

治理網:民生訴求背後的服務革新

“您在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什麼問題,或者對周邊治理有什麼意見建議,都可以跟我說,我會詳細記錄下來,幫您想辦法解決。”在和潤家園小區,網格員挨家挨戶地上門走訪,臉上帶着真誠的笑容,熱情地與居民交流着。藉助網格的“一日雙巡”機制,萬達社區的網格員們如同社區的“移動探頭”,積極收集居民的意見。同時,結合“社情民意聯繫日”等平臺,爲居民答疑解惑、處理各種訴求。

今年以來,萬達社區網格員共收到31件居民反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交通管理、公共設施、鄰里糾紛等多個方面。面對這些問題,網格員們迅速行動,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相關問題均得到了有效解決。這不僅及時化解了居民的急難問題,還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整體滿意度和安全感。萬達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威見證了這一治理模式的轉變,他感慨地說:“過去是坐在辦公室裡‘等訴求上門’,工作很被動;現在是主動走出辦公室,‘送服務到家’。曾經的工作模式往往是單打獨鬥,力量有限;如今形成了‘網格員+物業+社會組織+居民’的共治生態,各方力量匯聚在一起,社區治理更高效、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