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黃太吉、後有美團浣熊食堂,京東七鮮小廚只是模仿者?
在美團外賣、淘寶閃購、京東外賣鬥得正酣之時,京東突然祭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7月22日,京東宣佈自營外賣業務"七鮮小廚"正式投入運營。與此同時,京東宣佈正式啓動"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10億現金爲1000道招牌菜尋找合夥人。合夥人僅需提供菜品配方併合作研發,由七鮮小廚承擔現炒製作及品控。
此外,京東將投入百億資金建設新型供應鏈,計劃3年內在全國建設10000家七鮮小廚。
這便是劉強東前不久接受採訪所說的,外賣行業將出現一個與美團外賣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京東七鮮小廚並非首創,此前已有不少企業嘗試過這種餐飲外賣模式。
前有黃太吉
2015年,黃太吉曾以相同邏輯打造"外賣航母",吸引黃記煌、東方餃子王等品牌入駐,卻在一年內迅速崩盤。黃太吉之所以在短時間崩盤,主要還是以下幾大原因造成。
其一,黃太吉未能認清自身在行業中的定位,盲目與大型外賣平臺競爭,犯了不自量力的大忌。黃太吉將所有外賣平臺視爲對手,試圖自建外賣平臺,導致被主要外賣平臺下架,失去了大量用戶和流量,面對美團、餓了麼等巨頭的競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其二,自建外賣平臺投入巨大,黃太吉資金消耗過快,導致資金鍊斷裂,無法維持運營。
黃太吉當初過於自信,也低估了外賣平臺需要消耗的巨大資金。
其三,黃太吉外賣工廠店產能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訂單延誤和客戶流失。
此外,黃太吉快速擴張導致管理跟不上,運營效率低下,影響了整體服務質量,最終無力再繼續運營下去。
後有美團浣熊食堂
相比京東的七鮮小廚,美團浣熊食堂則起步更早,2024年底開始試點,2025年初正式鋪開。不過相比京東七鮮小廚高調亮相不同,美團浣熊食堂則更顯低調。
美團預計3年投入1000億元,全國建1200家浣熊食堂,覆蓋超1萬家餐飲商家,從撮合交易的平臺方升級爲"食安基建服務商",通過重資產投入形成競爭護城河,差異化應對餓了麼等競爭對手。美團浣熊食堂並非簡單的外賣商家聚合體,而是從供應鏈源頭到消費者餐桌,構建起一套系統、透明、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美團浣熊食堂作爲美團在外賣領域的一次創新嘗試,雖然具備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自建廚房導致前期投入巨大,盈利依賴於規模化後的訂單密度。跨店訂單中,若某商家出餐慢,可能需要拆單配送,影響用戶體驗。儘管浣熊食堂通過攝像頭和供應鏈日誌重建信任,但消費者是否願意爲"看得見的乾淨"支付溢價仍需驗證。
京東七鮮小廚並非革命者
京東七鮮小廚此番高調現身,究竟是不是劉強東口中完全不同的外賣模式?
"七鮮小廚"的核心在於集中化生產,通過設立僅做外賣、不設堂食的中央廚房,大幅降低單份外賣分攤的租金與裝修成本。更關鍵的是,所有原料由京東供應鏈統一提供,集中採購顯著壓縮食材成本,同時通過標準化流程(包括炒菜機器人等技術)確保全國門店菜品口味與份量高度一致。
從平臺的角度來看,七鮮小廚和當前的美團外賣、餓了麼確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外賣模式,但是七鮮小廚跟美團浣熊食堂的外賣模式卻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是借鑑了浣熊食堂的外賣模式,通過供應鏈整合,來實現餐飲外賣自營。
京東打造七鮮小廚主要的優勢首先在於統一供應鏈
,京東做供應鏈這麼多年,在供應鏈方面確實積累了成本和品質方面的優勢,通過集中採購一方面確定了原材料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也確保了食材的安全。
七鮮小廚另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標準化,這種標準化對傳統快餐外賣商家而言,這場衝擊並非簡單的訂單分流,而是底層商業邏輯的顛覆。
不過七鮮小廚前期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即便對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三年時間10000家門店,需要京東投入大量資金在租金、人力和運營上,雖然京東希望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但在初期階段,成本控制仍是一個挑戰。
此外,七鮮小廚強調食材的新鮮和品質,這對供應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確保食材的及時供應和質量穩定,一旦出現食材安全問題,對整個品牌將會是致命的打擊。
由此看來,京東七鮮小廚此次重磅推出,只是在借鑑黃太吉和美團浣熊食堂的基礎上,打造一個自營外賣餐飲,就像京東商城由自營和平臺模式組合運營一樣,未來的京東外賣也將由外賣餐飲自營和平臺模式共同組成,這種外賣餐飲自營只是當前外賣餐飲配送的一種補充,而非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