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七鮮小廚,能走多遠?
透明廚房裡,炒菜機器人精準翻動着鍋具,隔壁屏幕上實時顯示着食材溯源信息,而這一切正通過直播呈現在萬千消費者眼前。
在北京,京東旗下"七鮮小廚"首店於7月22日悄然開業。不到兩週時間,這家不起眼的外賣廚房創造了日均超1000單的業績,消費者3日復購率高出行業均值220%,更引發周邊3公里商圈數千餐廳總體訂單環比增長12%。
與此同時,京東推出的"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首週報名量突破6.6萬份,費大廚、嘉和一品、紫燕百味雞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加入。京東宣佈將投入超百億資金,計劃3年內在全國落地超10000家門店。
一場餐飲行業的 "新玩法"
七鮮小廚玩的這套"菜品合夥人"模式,和傳統外賣平臺完全不一樣。以前的外賣平臺就像個"二房東",抽商家傭金,商家還得自己操心房租、人力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但七鮮小廚不一樣,餐飲商家和廚師只需要把拿手菜的配方拿出來,參與研發,剩下的租金、人力、運營這些麻煩事兒,全由京東兜底。而且合夥人不僅能先拿 100 萬保底返利,後續賣得越多,分成也越多,上不封頂。
這模式確實戳中了餐飲行業的不少痛點。很多優質餐飲品牌,想把生意做大,卻被高昂的房租、人力成本壓得喘不過氣,再加上傳統外賣平臺抽成太高,還有供應鏈不穩定這些問題,發展特別受限。七鮮小廚這招,就像是給這些品牌鬆了綁,讓他們能專心研究怎麼把菜做得更好吃。而且京東通過集中採購、加工,成本降下來了,菜價也能更實惠,消費者也能吃到性價比更高的外賣。
從供應鏈角度看,七鮮小廚用的是"中央廚房 + 冷鏈配送"。"現炒現做、拒絕預製菜"——七鮮小廚首店開業時打出的標語,直擊當下外賣市場的痛點。在外賣行業高速發展十五年後,"幽靈外賣"已成爲行業難以啓齒的頑疾。沒有實體店、缺乏食品安全生產資質的黑作坊,通過盜用精美圖片在平臺招攬顧客。
"過去15年外賣市場深陷‘劣幣驅逐良幣’困局。"京東在官方聲明中毫不避諱行業問題,並提出"三不原則":絕不讓合夥商家虧損、絕不讓百萬餐廳爲平臺白白打工、絕不爲"幽靈外賣"打造華美的遮羞布。
七鮮小廚的模式試圖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所有門店實施24小時後廚直播,食材源頭直採中糧、益海嘉裡等品牌,在淨菜工廠完成標準化洗切裝配,經冷鏈配送至門店。40項檢驗檢疫加專業機構定期消殺,構建了全鏈路品控體系。
品質外賣的風口來了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點外賣也越來越講究。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外賣市場每天訂單量 8000 萬到 9000 萬單,其中超過一半都是奔着品質去的。而且調查發現,82% 打算多花點錢點外賣的人,就是想吃到更高品質的餐食。這說明,品質外賣這塊市場,潛力大得很。
七鮮小廚很聰明,24 小時後廚直播,40 項高標準檢驗檢疫,還和知名衛生管理機構合作,就是想讓消費者親眼看到,吃得放心。而且補貼之後,菜品價格大多在 10 - 20 元,和那些客單價 30 元以上的正餐餐廳錯開競爭,既滿足了大家對品質的追求,又不會讓錢包太"受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雖說七鮮小廚的模式看着前景不錯,但真要落地,要跨過的坎兒可不少。
(一)運營管理:首店就翻車,規模化更難
七鮮小廚第一家店開業,訂單一下子就爆了,但這也讓問題全暴露出來了。開業當天就有幾百單送不出去,後來加人、提前備菜、上自動炒菜機,可出餐慢的問題還是沒徹底解決。一到飯點,取餐區全是等餐的騎手,不少顧客都抱怨外賣超時。這就像剛學開車的新手,一遇到複雜路況就手忙腳亂,七鮮小廚在應對大量訂單時,運營流程和效率都得好好打磨。
(二)市場競爭:和商家搶生意?信任危機怎麼破?
七鮮小廚說自己不是和餐廳搶生意,是要一起從 "幽靈外賣" 手裡搶市場,選址也會避開合夥人老店。但業內人都明白,店開多了,搶客源這事很難避免。要是一個地方七鮮小廚開得密密麻麻,周邊合作商家生意肯定受影響,到時候合作關係還能不能維持住,都是個大問題。
對商家和廚師來說,把獨家配方交給京東,心裡肯定犯嘀咕。很多特色菜的靈魂,不僅是配方,還有廚師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獨特手法,這些靠標準流程很難復刻。大的連鎖餐飲品牌,不願意輕易交出王牌菜品配方;中小商家又擔心和大品牌競爭沒優勢。現在雖然有品牌加入了,但整體積極性不高,這就像談戀愛,雙方都還有顧慮,不敢全身心投入。
另外,七鮮小廚這種自營模式,燒錢速度太快了。前期開店、買設備、搭供應鏈,處處都要花錢。雖說京東想靠規模化降低成本,但剛開始那陣子,資金壓力肯定特別大。投資人說得很直白,這種模式前期資金壓力大,盲目擴張很容易 "翻車"。怎麼在保證菜品品質的同時,把成本降下來,實現盈利,是七鮮小廚必須要解的難題。
(三)食品安全與監管:高壓線碰不得
七鮮小廚主打新鮮、高品質食材,這對供應鏈要求極高。京東雖然在供應鏈方面有一定基礎,但要保證食材從採購、運輸,到儲存、加工,每個環節都不出問題,難度太大了。一旦食材變質、污染,那對品牌就是致命打擊。
餐飲行業監管特別嚴,食品安全是紅線。七鮮小廚作爲新模式,從食材採購標準,到加工衛生規範,再到包裝、配送,每個環節都得符合法規要求。要是出了食品安全事故,罰款、停業都是小事,品牌口碑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就難了。
路不好走,但也有希望
雖然挑戰重重,但七鮮小廚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一)平臺優勢:大樹底下好乘涼
京東在電商領域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積累了不少 "家底"。流量方面,京東外賣已經有了一批用戶,七鮮小廚要是能利用好這些流量,多做推廣,打響品牌知名度不難。供應鏈更是京東的強項,集中採購、高效配送,能保證食材新鮮又便宜。未來再把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技術用上,精準分析消費者喜好,優化門店選址、菜品研發,發展潛力還是有的。
(二)持續創新:不斷改進纔有出路
技術上,京東得加大研發,優化自動化炒菜設備,讓它炒出來的菜更合口味,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再引入智能配菜、調味系統,讓出餐又快又好吃。模式上,可以和調味品品牌、食材供應商、設備製造商深度合作,打造餐飲生態圈。還能推出會員制度,給老顧客更多優惠和專屬服務,提高用戶黏性。菜品研發也不能停,跟着季節、流行趨勢,和合夥人一起開發新菜,保持新鮮感。
(三)合作共贏:抱團取暖才能走得遠
和商家合作,得拿出誠意。建立公平透明的合作機制,讓商家清楚知道能得到什麼,風險有哪些。在分成、配方保護、品牌推廣上多給支持,讓商家覺得跟着七鮮小廚幹,有錢賺、有發展。和供應商合作,籤長期協議,保證食材穩定供應,一起研發高品質食材。甚至可以和美團、餓了麼這些競爭對手合作,接入他們平臺,擴大銷售渠道。
(四)適應市場:以變應變才能活下來
外賣市場變化太快,消費者口味、競爭對手策略、政策法規,隨時都可能變。七鮮小廚得像個敏銳的獵手,時刻關注市場動態。現在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那就多推出健康餐;要是其他平臺也搞類似模式,就得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強調現炒、透明廚房這些優勢;政策法規有新要求,第一時間調整運營,保證合規。
京東的破局之路註定不平坦
京東七鮮小廚是餐飲外賣行業的一次大膽嘗試,它的新模式確實給行業帶來了新思路。但這條路註定不好走,運營、競爭、食品安全,每一個挑戰都不好對付。
不過,要是京東能把平臺優勢發揮好,堅持創新,搞好合作,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七鮮小廚說不定真能在這片紅海中闖出一片天地。
至於它到底能走多遠,就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