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徵收高關稅對臺灣的衝擊
臺灣中小企業的特質,可從強大的「研發創新」與面對逆境的能力中顯現出來,雖然美國的關稅制度對部分產業造成衝擊壓力,但只要持續導入「新科技」與「AI智慧化」研發轉型,仍能夠維持市場競爭動能。
文.李振麟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臺灣商品以二十%進口關稅徵收,執行時間自二○二五年八月七日起開始生效,此舉代表美國政府對於臺灣商品的關稅稅率敲定。
美方對於一百五十個貿易伙伴國推動互惠關稅框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經貿收入」來增強經濟實力,以及解決國內財政赤字,然而關稅帶動「國內基本物價上漲」、「消費性商品通膨回升」、「部分供應鏈中斷」、「市場消費力道減弱」,甚至於「停滯性通膨」陰影籠罩,對於美國百姓與世界經濟後續衝擊影響,完全視而不見與不在評估範圍內。
全球產業鏈進入新的整合模式
今日所公佈的「關稅稅率」,適用於所有對美進口商品,美方認爲這是長期處於貿易逆差下的對等調整,以解決長年不公的貿易行爲,並更進一步保護國家安全,以及本土製造業思維下推動的新經貿策略《讓美國再次偉大》。然而,如此一來,將刺激各國經濟體的保護主義勢力擡頭,全球產業鏈將進入一個新的整合模式。
美國的關稅稅率政策,凸顯出政府未來的政治運作,仍將繼續借由貿易手段,作爲影響全球經濟的戰略工具之一。如今這項政策的有效性與發展,已受到各國所關切,對於臺灣產業的後續影響層面,仍尚需觀察。
前可以預測,未來美國通膨數據將高於預期,市場擔憂「聯準會Fed」降息決策是否因此調整。在美元升值下,臺幣匯率面臨沉重貶值壓力之際,新臺幣兌換美元匯率,逐漸又來到三十元範圍作收。另一方面,美方在關稅政策推動下,經營成本增加,也可能將直接影響出口貿易,削弱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目前美國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其僅次於中國大陸,主要以「機械」、「鋼鋁製品」、「家電」、「塑化」以及「傳產製品」等影響較大,評估金額將可能超過七百至一千億美元以上。對於規模小以及平日就已微薄利潤經營的中小企業而言,將很難再去承受額外的關稅成本,因此被迫轉移到新市場或減少對美出貨,或不幸因此走向關廠一途。
科技產業雖然高階晶片爲美方高度依賴,但美國進口商將可能要求臺廠分擔關稅成本。關稅公佈後,影響製造業成本,若無法轉嫁情況下,企業勢必面臨減少產量與海外接單,並同步衝擊就業市場。根據經濟部訊息,其中以「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等臺灣三大出口產品,直接受到衝擊影響。
臺灣科技大廠對美出口,以「高階伺服器」與「零組件」等產品比率較高,也是「輝達NVIDIA」、「超微AMD」與「蘋果Apple」的重要供應鏈來源。一旦被課徵高關稅將衝擊美國自身產業,唯有置入AI智能與新科技的附加功能應用,才能維持其競爭力。
近年來,知名半導體大廠「蔡司Zeiss」深耕臺灣並建立五大事業體,看準臺灣技術人才潛力,以及深厚的科技研發能力,採以「創新研發」爲核心,並串聯「技術交流」、「研發合作」與「人才培育」爲目標,打造一個融合本土優勢條件與全球視野的人才體系,在產、官、學界各方合作下,共同推動跨區域整合,強化臺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領導地位。
傳統產業在投資與人事成本增加下,壓縮企業獲利,以及被迫轉移至海外新消費市場,甚至於是否帶給臺灣零組件廠的出走壓力,一切仍有待觀察。然而關稅政策下,即使是東南亞、印度或東歐等國,皆無一倖免,外移也可能面臨更多當地的經營成本支出。
同樣觀察到,美國當地製造業生產支出,受到來自於各國貿易伙伴的原材料與零組件成本增加,本土製造業的基本零關稅優勢,也將被進口材料成本相抵扣,不僅企業獲利壓縮,美國商品也因此失去海外市場競爭力,如此一來全球經濟體根本就沒有一處安全可言。
長年以來,「臺灣企業」一直是國家經濟強而有力的後盾,臺灣中小企業的特質,可從強大的「研發創新」與面對逆境的能力中顯現出來,即使受到大環境的劣勢衝擊,仍能迅速調整面對困境。雖然目前美國的關稅制度對於部分產業造成衝擊壓力,只要產業持續導入「新科技」與「AI智慧化」研發轉型,還是能夠維持市場競爭動能。
「匯率」是臺灣產業對外競爭條件之一,即使全球走向「去美元」化,並帶動美元走弱,中央銀行適時貨幣調整,對於維持產業出口競爭力,仍有其必要性。在營運資金上,買賣資金貨幣運用,更應該思考以歐元、日圓與人民幣等資產,作爲分散美元風險策略之一。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化,二○三○年全球減碳挑戰,更是攸關於臺灣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分水嶺,即使美國因爲政治局勢改變,退出氣候協定,然而致力成爲全球低碳轉型典範,才能掌握未來的綠色商機領頭話語權。
面對國際局勢,除了創新研發外,還要積極拓展人力資源,打造出一個更有韌性的經商環境,除了半導體產業外,更應該要致力於AI商品應用生活化,因爲在全球保護主義與貿易壁壘逐漸升溫之際,各國的經貿發展將更趨於嚴峻,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或先進經濟體,幾乎都無一倖免,唯有「創新、研發」纔有機會走出新格局。
美國推動關稅政策,已造成全球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壓力與不確定經濟風暴,企業也逐漸體會到單一生產基地所帶來的高度風險。如今美方關稅政策,也同步促使製造業重新思考與檢視全球佈局的營運策略是否正確?是否迴流母國或轉向其他低風險地區設廠,以降低潛在性的貿易摩擦或營運障礙。
再創臺灣產業經濟奇蹟
在今日能源、勞動力與運輸成本逐漸增加下,企業迴流更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縮短物流距離,以及強化品質控制的經營策略,推動在地生產再行搭配政府所提供的「稅賦優惠」與「創新研發」補助,更有機會朝向良性的周邊產業再投資循環建設,未來AI科技智慧之島也將能實現。
臺灣隸屬於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重要環節,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不確定,「轉回本土、分散風險」將可成爲思考方向之一,同時在AI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與自動化生產技術應用下,數位科技將回流的製造業,打造出智慧生產線的有利條件,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能讓產品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未來半年,全球經商大環境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結構上產業界的投資趨向保守,消費市場緩慢修正,製造業可望致力於「綠能創新研發」與「自動化發展」。在降低成本控管以及減少不良品策略下,將有助於減少高關稅所帶來的衝擊影響,也不再依賴過往「低價勞力」競爭模式。而且在政府的土地、人才與獎勵投資政策下,可望加速產業聚落重建以及智慧商品導入,爲迴流的製造業打造堅實基礎。
一個嶄新格局的產業環境風貌下,將有利於企業掌握供應鏈自主與科技優勢,才能在競爭的國際市場中克服困難、化險爲夷,開創出新的智慧產業商機。
卓越雜誌2025.9號4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