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晶片課徵100%關稅 臺灣的影響與應對

▲川普政府若落實對不在美國設廠的臺灣晶片進口課徵100%關稅,此政策對臺灣經濟,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構成重大挑戰。(圖/路透)

●蔡政言/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川普政府若落實對不在美國設廠的臺灣晶片進口課徵100%關稅,以扶植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此政策對臺灣經濟,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構成重大挑戰。

臺灣作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參與者,在高階晶片製造領域尤爲突出,臺積電(TSMC)在全球先進晶片市場的佔有率超過90%。美國是臺灣的重要出口市場之一,但臺灣的晶片亦大量銷往其他地區。

直接影響

100%的關稅將使臺灣晶片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翻倍,可能導致需求下降,進而影響臺灣的出口收入。

根據2024年數據,臺灣晶片出口總額達1650億美元。儘管直接對美出口比例相對較低,但間接出口,即晶片先出口至其他國家,再納入最終產品銷往美國的影響更爲廣泛。價格上漲可能促使部分美國客戶尋求替代供應商。

間接影響

間接層面,美國科技公司可能因成本上升而轉向其他供應商,或要求臺灣將生產線遷至美國,這將增加臺灣的投資壓力。此外,此關稅政策可能加劇美臺經濟關係的緊張,影響雙方科技合作。

根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2025年民調,川普上任後,臺灣民衆對美國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認爲美國「非常不值得信任」的比例從2024年7月的8.2%上升至2025年4月的15.9%;認爲「不值得信任」的比例從15.8%上升至22%。同時,認爲美國值得信賴的比例下降。

全球供應鏈 連鎖反應

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短期內,臺灣在先進晶片領域缺乏直接競爭對手,其他國家難以取代其地位。長期來看,低成本地區如越南、印度,以及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迴流,可能成爲潛在競爭者,對臺灣構成挑戰。

▼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圖/路透)

臺灣的應對策略

面對此關稅政策,除市場多元化和技術創新優勢,臺灣還可考慮以下策略:

利用全球生產網絡:透過臺積電在美國、歐洲、日本的工廠及與東南亞的合作,緩解美國關稅的影響。

平衡經濟與外交:在美國適度投資以維持市場準入,同時務必也要保護本土產業。

開拓新市場:加強與歐洲、印度、越南的合作,拓展出口市場。

加碼研發創新:增加對半導體技術的研發投入,開發新應用如AI、量子計算,提升產品附加值。

政策誤區與調整建議

臺灣的應對策略雖有進展,但存在以下誤區:

1. 過度依賴半導體政策過於集中於臺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忽略其他產業如五金配件的脆弱性。這些低毛利產業已因關稅壓力面臨危機,對經濟貢獻不可忽視。

2. 未充分考慮廣泛影響關稅不僅是經濟問題,還可能加速美中脫鉤,削弱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研究顯示,此政策可能降低美國在臺灣海峽的經濟影響力,對臺灣安全構成風險。

3. 公衆溝通不足關稅導致民衆對美國的信任度下降,政府未能有效溝通以緩解疑慮。臺積電在美國的1650億美元投資可能被視爲對美國的貢獻,未能向公衆解釋其對臺灣的益處。

未來政策調整建議

爲應對上述誤區,臺灣可採取以下措施:

1. 多元化出口市場:積極開拓歐洲、日本、東南亞市場,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2. 支持受影響產業:爲低毛利產業提供補貼或技術支援,確保經濟穩定。

3. 加強外交談判:動員內部一切可用資源,而非僅以行政部門之力與美國談判,爭取更低關稅,並強調臺灣的誠意與在國際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4. 提升公衆溝通:透明化解釋政策,緩解公衆疑慮。

5. 長遠規劃競爭力:持續投資研發,維持半導體領先地位,同時促進其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川普政府的100%關稅政策對臺灣半導體產業構成挑戰,但臺灣仍可努力透過市場多元化、技術創新及外交努力等應對。

建議政府採取綜合策略,平衡短期經濟壓力與長期發展目標,特別是利用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加強與美國及其他地區的合作。同時,應關注其他產業的穩定,並提升公衆溝通,以維護經濟穩定與國際競爭力。〔本文爲作者觀點,與啓思民本基金會無關。〕

▼建議政府採取綜合策略,平衡短期經濟壓力與長期發展目標,特別是利用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加強與美國及其他地區的合作。(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啓思平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