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倒數」美國關稅風暴將至 臺灣準備面對衝擊!

▲這場川普主導的關稅談判,是一場由美國保守派規劃多年對地緣經濟的重新洗牌。(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本週末密集受訪,證實川普政府將在7月9日後,針對尚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發出最高可達25%的關稅通知。不過,他也明確指出,只要國家願意繼續談判,未來三週仍可爭取協議時間,最快8月1日纔會生效,爲談判保留最後一線生機。

目前美國已與英國(10%)、中國(降稅停火)、越南(20%)初步達成框架協議,與歐盟、日本、韓國、印度、泰國等國的協商則在加緊進行。這波談判涵蓋全球18個主要貿易伙伴,是川普新任期「經濟民族主義」的開場重擊。

貝森特強調,美國對尚未談判或不積極談判的國家將「回到4月2日原始稅率」,並準備發出約100封信函,對應不同條件與關稅組合。多位專家指出,美國將從10%基礎稅率出發,並依據產業、原產地、是否中國出口繞道等因素加成懲罰性關稅,最高可至70%。

在亞洲,各國積極尋求延長談判期限或爭取產業減免。韓國與美國密集磋商汽車、鋼鐵關稅;日本與美方談判堅守農業市場底線;印尼與柬埔寨則主打能源與基礎建設合作;歐盟爲避免汽車遭徵50%重稅,提出「原則性協議」試圖過關。

臺灣方面,進度相對落後,美方目前僅進行過兩輪談判。現在被財長貝森特公開點名,指出臺灣與歐盟需要配合,恐怕代表臺灣被設定的稅率將落在與越南相近的15%至20%之間。若最終結果爲20%,恐對出口導向型產業造成實質衝擊。

川普關稅談判 一場地緣經濟的重新洗牌 這場川普主導的關稅談判,是一場由美國保守派規劃多年對地緣經濟的重新洗牌——而臺灣不能只是單純被動承受,更必須積極佈局,化危機爲轉機。

我們要理解,美國這次全球關稅戰的策略一直都是「先下手爲強,逼你讓利,給出談判籌碼」。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友善的起手式,但如果面對現實,也可以解讀爲考驗各國應變能力的機會!

根據現況推估,臺灣最可能面臨的關稅落點是10%至20%之間。爲何這個範圍最有可能?又爲何10%以下幾乎不可能,甚至20%以上也不能完全排除?筆者推論如下:(必須強調,這是我最希望被打臉的分析,如果臺灣能得到10%以下關稅,臉被打腫都可以)

一、談判節奏與優先順序 臺灣一直都不是川普團隊談判中的重點國家

美國目前明確展開談判的主要國家包括英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等,這些國家不僅與美貿易額體量大,也是美國安全或區域戰略中的重要支點,而臺灣至今僅完成兩輪初步談判,明顯落後於談判進度。

這不代表美國對臺灣有敵意,而是反映出臺灣在美方整體經濟戰略排序上的「量體有限、低優先」定位,且美國本就不傾向與非正式邦交國簽署全面經貿協議,臺灣的外交特殊性成爲談判劣勢。

二、稅率推論的比較基準 臺灣會被比照越南而非英國

川普政府此次對外貿易關稅看來是採取分層定價策略(tiered tariff rates),視每個國家的讓利程度、戰略價值與經濟規模給予不同待遇。

目前可參考的兩個基準是:

英國:與美達成初步協議,獲10%基礎關稅;

越南:最終徵收關稅爲20%,但前提是讓出大量市場準入權與購買美國飛機等條件。

在這兩個標準中,臺灣不太可能獲得與英國同等地位。首先,臺灣非G7國家,且在全球貿易中不如英國具談判籌碼。其次,如果美方願意給臺灣10%的關稅,臺灣早在第一輪談判就會立即接受,根本不會拖延至今。

反觀越南的20%關稅反而更貼近臺灣目前的真實情境:半導體、電子產品爲主的出口導向經濟體、與中國供應鏈交纏、國內市場對美開放有限,美方亦擔心其爲中國轉運站。這些條件,臺灣幾乎全中。

三、中國轉運站的疑慮 臺灣的最大風險變因

最關鍵的潛在風險是,美方是否將臺灣視爲中國的「出口轉運國」。由於臺灣企業在中國設有大量供應鏈節點,加上部分關鍵組裝環節仍在中轉運出,若無法提供充分的產地證明與供應鏈去中化計劃,美方有合理理由將臺灣納入更高稅率區間,以防規避中方關稅措施。

這類觀點在川普政府的鷹派經濟團隊中相當盛行,認爲若給予臺灣過低稅率,將導致「中國產、臺灣出」的灰色套利空間,因此從防堵角度,美方對臺灣課徵高於10%基礎稅率是可以預期的「折衷方案」。

四、談判籌碼減弱 臺灣剩下的交換空間有限

越南能以20%稅率換取協議,是因其給出大量實質條件(如波音採購)。而臺灣主要讓步已體現在高科技供應鏈上,如臺積電赴美投資,國內半導體政策向美靠攏。但在談判桌上,這些舉措多爲「既成事實」,非可重複交易籌碼。

反之,臺灣在市場開放、農業、進口管制等敏感議題上讓步空間有限,因此無法滿足美方希望達到的「貿易對等」訴求。 在談判失衡下,臺灣只能期待美方基於戰略盟友的考量給予「非關鍵國的最佳待遇」,也就是爲何10%以上,20%以下的結果,或許是臺美友好和地緣政治考量之下的最佳結果。

五、關稅工具作爲戰略槓桿 川普或反向操作以推進臺灣去中化

若川普政府採納鷹派顧問建議,認爲高關稅可迫使臺灣企業加速撤出中國、轉移產能至美國,那麼對臺灣施加超過20%的稅率也是不能排除的選項。

這不只是懲罰性行動,而是誘導臺灣供應鏈「美國化」的策略工具。若川普政府將此視爲產業與地緣安全雙重戰略行動,那麼高關稅反而成爲施壓手段,而非單純的談判籌碼。

▼美方若真準備給臺灣10%以下的基礎關稅,協議早就達成。目前臺灣持續延宕、貝森特點名、談判進度落後的三大徵兆,皆顯示談判情況不樂觀。(圖/路透)

結論 10%以下機率幾近零、15%-20%之間是現實推估

綜合判斷,美方若真準備給臺灣10%以下的基礎關稅,協議早就達成。目前臺灣持續延宕、貝森特點名、談判進度落後的三大徵兆,皆顯示談判情況不樂觀。

考量國際定位、經濟利益、美方戰略需求與談判籌碼等因素,臺灣落在16%-20%關稅區間是最高機率的推論。若能談至16%,已屬極限最優結果;若無法爭取政治加分,則20%以下恐怕都不容易保住。

不過,從貝森特的說法中可以看出這個挑戰之中也有轉機。川普願意給出三週緩衝期,代表美國還想談、願意談。這就是臺灣的機會。這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展現誠意與彈性,在談判桌上「出牌」,而不是等待落牌。

對企業來說,赴美佈局已非選項,而是必經之路。尤其是中小企業,應把握時間,儘快設點、靠攏臺灣大廠的供應鏈,或聯合設立技術服務中心與物流節點。政府可扮演整合平臺角色,建立「在美臺灣隊」的產業基地,打造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統。

對政府來說,面對高關稅,臺灣需要有專業的商貿小組與美方協商,針對特定產業爭取減免短期內提供出口退稅與關稅衝擊緩解基金;中長期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品牌建構,降低價格競爭依賴。

面對川普的「極限施壓」,不只是臺灣,全球都在備戰!川普設下的關稅倒數,不一定是災難倒數。若臺灣能團結理性、前瞻佈局,這次全球供應鏈重整,或許正是我們躍升的契機。

臺灣有實力,也不是沒有機會,但是真的需要開始行動了!

▼對政府來說,面對高關稅,臺灣需要有專業的商貿小組與美方協商,針對特定產業爭取減免短期內提供出口退稅與關稅衝擊緩解基金。(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