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堤防重建明年4月完工 水利署打造「雙層防護」防再災
花蓮馬太鞍溪下游堤防23日遭大水沖毀,受損長度約2860公尺,經水利署投入大量機具與人力搶修,4日已完成臨時土堤構築,並同步展開堤防永久復健工程,以混凝土強化堤防堅固性,預計明年4月完工。(羅亦晽攝)
花蓮馬太鞍溪下游堤防23日遭大水沖毀,受損長度長達2860公尺,經水利署投入大量機具與人力搶修,4日已完成臨時土堤構築,可防範中央氣象署訂定的豪雨等級水量,也同步展開堤防永久復健工程,以混凝土強化堤防堅固性,預計明年4月完工;河道部分淤積深度高達5米,水利單位將藉向下挖掘深溝讓水流順流至下游,並把高出的淤泥作爲保護堤防,兩層保護避免洪水再度溢流進市區。
水利署長林元鵬指出,此次受損的堤防都是後端近50年前建置的土堤,水利單位每年都會檢查確認安全性,但這次因水量太大掏空土堤,因此前端以混凝土建置的堤防都沒有壞,受損的都是後端的土堤,長度約2860公尺。
花蓮馬太鞍溪下游堤防23日遭大水沖毀,受損長度約2860公尺,經水利署投入大量機具與人力搶修,4日已完成臨時土堤構築,並同步展開堤防永久復健工程,以混凝土強化堤防堅固性,預計明年4月完工。(羅亦晽攝)
他說,目前已完成臨時土堤構築工程,不僅前面用鼎塊、中間用太空包、後方以夯實土堤做防護,且高度也加高到5米,後續還會用鋼網及噴凝土做保護與防水,應可防範氣象署每日雨量200毫米、每3小時100毫米的豪雨等級水量, 若屆時雨量超過,也會立即和相關單位展開撤離與警戒措施。
林元鵬表示,臨時土堤構築工程展開同時,水利單位也啓動永久復健工程,原則上就是加固臨時土堤結構,把中間層的太空包調離,改用基樁加固堤防,最後再用混凝土強化防護功能,預計明年4月可以完成,「不會浪費臨時土堤構築的任何材料與經費」。
林元鵬也提到,由於土堤算是各地常見的堤防,針對這次事件後,水利署會展開全面檢討,評估是否住家或保護標的地區的土堤改成混凝土,確保安全。
另外,堰塞湖溢流後,馬太鞍溪堆積大量泥沙,水利署預估從山上衝刷下來的砂石量爲1000萬方以上,造成河道出現高達3至5米的瘀泥,水利署目前以挖掘深水槽方式,讓河水流抵下游,避免溢流進市區。
林元鵬說,由於目前林保署估計堰塞湖上游還有2億方以上的砂石量,依過去大規模崩塌的經驗,未來10年至20年土石會持續下刷,水利署每年都會加強清淤工作,維持河道安全,同時持續向下開挖深度約5米、寬度約100至200米的深溝,讓河川的水順利流出,現場淤積另能提供保護堤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