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將審《青年基本法》草案 綠委盼青年參與公共政策制度化

▲民進黨立委張雅琳等人與多位青年團體代表召開「前進吧,青年世代」記者會。(圖/立委張雅琳國會辦公室提供)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本週四將審查《青年基本法》草案,象徵青年議題在國內外政策推動上達到歷史交會點。民進黨立委張雅琳、吳思瑤、陳培瑜、伍麗華、郭昱晴與多位青年團體代表今(12日)召開「前進吧,青年世代!」世界青年日記者會,呼籲立法院加速推動《青年基本法》,讓青年參與公共政策成爲制度化、具實質影響力的機制。

今日適逢聯合國訂定的「世界青年日」(International Youth Day),今年全球主題爲「在地青年行動:邁向永續發展目標與更遠」(Local Youth Actions for the SDGs and Beyond),強調青年在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過程中,不僅是受益者,更是推動變革的重要推手。

張雅琳表示,國際社會已普遍重視青年在地方治理、社會創新、氣候行動與數位轉型等議題中的關鍵角色。因此針對這個部分提出青年基本法草案,強調政府應建立青年在地支持系統以及由下而上形成青年政策甚至是國家建言,同時針對青年專責單位以及代表性,都有相應的機制。未來臺灣青年透過《青年基本法》,制度化的保障,青年將能在國家政策與地方發展中,發揮更多創意與行動力,迴應世界挑戰。

吳思瑤認爲,催生《青年基本法》將有助於提升政策高度,將青年政策納入基本國策,落實「青年主流化」,並且拓展政策廣度,增加政府「橫向」各部會及「垂直」中央地方的政策工具,整合性、系統性推動青年政策,同時延伸政策長度,入法才能保障政策永續。

陳培瑜指出,社會各界對於本週即將排審的《青年基本法》寄予厚望,希望藉由立法迴應年輕世代對「青年主流化」的期待,透過法律讓政府部門能整合跨部會資源,投入青年政策,並在各地建置支持系統,同時,政府也應給予青年更多發聲與參與決策的機會,讓《青年基本法》成爲培育青年成爲國家發展堅實力量的基礎,推動臺灣邁向永續。

伍麗華表示,青年羣體當中有一羣人具有原住民身分,因此期待這部法能夠肩負對原住民青年的照顧。她指出,在法案第27條「青年事務會報」的制度設計上,她提出的版本,特別強調了必須納入各族羣代表,落實族羣主流化的精神,以確保不同族羣的青年經驗都能被納入政策決策體系,尤其經濟發展、反歧視、地方創生、居住權等議題,都是原民青年高度關注的面向,唯有讓族羣觀點進入決策,才能真正迴應各族羣青年的需求。

郭昱晴則說,《青年基本法》是讓青年參與公共事務走向制度化的關鍵一步。全臺22縣市青年事務落差大,有的平臺長期運作,有的卻隨人事更迭中斷,缺乏法源保障。韓國、日本、歐盟早已透過專法確保政策延續並保障青年多元參與,OECD也建議針對弱勢青年提供製度支持。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常務監事陳翊晉說明,青民協的長期主張就是「所有的政策,都是青年政策!」《青年基本法》不是一部「單一議題」法,而是國家青年治理重要根基。在立院審議的同時,也希望行政院與教育部及青年署等相關單位都應該要着手同步盤點命令與配套,確保法案一過能即刻施行。

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呼籲,應將青年心理健康資源與研究調查入法,確保政府對青年心理健康的支持能長期而穩定地推動,避免青年再度成爲政策下被犧牲的族羣。他也建議,法案應明確納入多元背景之青年參與,保障低年齡層、身心障礙及多元處境青年參與,同時應明定「單一性別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規定,落實性別平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