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適當性管理全面加強
爲進一步規範金融機構適當性管理、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發佈了《金融機構產品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與此同時,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以下簡稱《報告》)中,也特意圍繞“加強理財產品適當性管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開設了專欄。
負責任的金融機構和理性審慎的金融消費者是金融行業良性發展的基石。信銀理財投資者服務部(消費者權益保護辦公室)總經理陳柳認爲,《辦法》作爲深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推動行業規範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金融業適當性管理邁入精細化、規範化新階段。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表示,理財公司今後在運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構建更爲完善的風險評級體系,以確保產品風險等級劃分的準確性與動態調整的及時性;在產品方面,《辦法》將促使理財公司更加註重產品的精細化設計,依據不同客戶羣體的風險偏好與需求,開發出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在營銷方面,理財公司需強化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與持續跟蹤,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提供合適的產品推薦與投資建議,客戶服務質量將得以提升。
“《辦法》要求我們必須將適當的產品通過適當渠道銷售給適合的客戶,切實將消費者權益保護關口前移。”陳柳認爲,《辦法》的一大創新亮點就是對投資型產品實施科學動態的風險等級管理,並首次明確區分“專業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通過強化風險評估、嚴格告知提示及保護特殊羣體等舉措,充分體現了監管對大衆投資者的重點關懷以及金融爲民的初心與溫度。
產品是理財公司服務客戶的核心載體。記者瞭解到,在產品設計環節,信銀理財嚴格落實監管要求,建立科學完善的五級產品風險評級體系,從低到高覆蓋所有產品類型,確保每隻理財產品風險特徵清晰、風險評級準確一致,讓風險收益與產品評級更匹配、更透明,以此夯實產品適當性根基。在產品存續環節,強化產品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完整性、及時性與可讀性,運用圖文等形式清晰揭示產品運作情況、底層資產變動情況、風險等級變動情況,並主動調整適當性匹配意見,讓投資者看得懂、弄得明、理得清。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36億個,較年初增長8.37%。陳柳認爲,《辦法》不僅爲金融機構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督促其全面升級內部管理、優化服務流程,更從制度層面爲億萬名金融消費者構築了一道堅實的“安全網”,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安全性和滿意度。
“金融機構履行適當性義務,有助於幫助消費者識別風險,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產品,降低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和風險損失。”董丹濃說,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時,將獲得更專業、更精準的風險提示與產品匹配建議,從而減少因對產品風險認識不足或被誤導而購買不適合產品的情況,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據悉,信銀理財持續優化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模型,通過動態問卷、客戶行爲分析等多維度數據,精準刻畫客戶真實風險偏好與投資目標。基於風險評級結果和投資者屬性,對客戶進行差異化管理,設置不同的服務和適當性管理流程。此外,還要持續通過普及金融知識使客戶瞭解銷售適當性的必要性,加強對各類人羣的關懷和服務。“接下來,我們將嚴格對照《辦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規範落實,推動中國金融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陳柳說。(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