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為政績背書 北宜高鐵環評初審如此草率
多個民間團體昨天在環境部環評會議現場前舉行記者會。針對本次「高鐵延伸宜蘭」第2次初審會議拋出7項議題提出質疑。記者杜建重/攝影
高鐵延伸宜蘭案昨召開第二次環評初審,成功闖關,對比鐵道局五月甫表示「力拚第三季完成環評」,如今果然「準點通關」,幾近「神預言」。然而細查內容,生態、空污、土方與強震因應、交通影響評估等多項風險上,卻都以「補充修正說明」帶過,環評初審之草率,令人咋舌。
北宜交通瓶頸根源在於國道五號長期壅塞,尤其在假日車流暴增時,更是全臺最著名的「大型停車場」,因此不論是「北宜直鐵」或「北宜高鐵」,其政策核心應是打造一條安全穩定、定時可靠的通勤與城際路廊。
交通部最終拍板的是成本更高的高鐵延伸方案。然而北宜高鐵行經大臺北與宜蘭交界處的生態敏感區,涉及隧道穿越、河川保護區與地質破碎帶,開發風險與環境衝擊極高,本應該在環評時好好討論,將環境衝擊和利害關係人的疑慮降到最低。
實際上,在兩次的初審會議中,環委和出席專家便曾多次質疑,高鐵延伸後對於實際旅行時間的節省效益是否真如預期般顯著,對當地產業的帶動或與其他交通方式的競合,似乎也缺乏更全面的分析。
諷刺的是,明明早該在環評就該具備的「地質強震評估」、「防風設計」、「土方數量及裸露面積」等,卻是在環評初審通過纔要求開發單位回頭補充修正說明,儘管全案還會再送大會討論,然而明明可以在環評初審好好討論的案子,卻是草率帶過,把責任全丟給環評大會,也難怪外界批評民進黨政府下的環評,儼然成了「政策先行、審查配合」的橡皮圖章。
高鐵延伸宜蘭被賴政府視爲重大政績,環評委員是否在無形中承受了必須讓本案通過的壓力?鐵道建設需要嚴謹的評估與健全的程序,火速通過的環評,很可能在未來的營運與發展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