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蠶桑織就“綠色產業鏈” 托起鄉村振興“致富夢”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馬步虎
初秋時節,康縣羣山疊翠,蠶桑產業迎來豐收季。8月27日,循着桑葉的清香走進康縣大南峪、雲臺鎮,連片桑園如綠毯鋪展山間,農戶們挎着竹籃穿梭林間採桑,滿載桑葉的三輪車駛向養蠶大棚;棚內,蠶寶寶啃食桑葉的“沙沙”聲此起彼伏,添食、清沙、消毒的身影忙碌不停,一幅“桑綠蠶肥人增收”的生動圖景在田間地頭鋪展開來。
“這批秋蠶長勢特別好,再養十幾天就能上蔟結繭,按現在的行情,35張蠶能賣9萬多元!”在大南峪鎮養蠶大棚裡,負責人李建娥一邊給幼蠶添桑葉,一邊算起增收賬。今年以來,她的合作社已養了160張蠶,收入40萬元,加上即將出欄的秋蠶,全年收入有望突破90萬元。不遠處的雲臺鎮葸莊村,養蠶大戶葸志平的基地裡,一條條肥碩的蠶寶寶正趴在蠶匾裡“大快朵頤”,員工魏國平和同事們動作嫺熟地鋪撒桑葉,“我們基地僱了8名周邊留守婦女,她們每月能掙2000多元,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家裡。”李建娥說。
“康縣栽桑養蠶有上百年曆史,不僅是傳統產業,更是富民產業。”康縣蠶桑中心主任強廷玉介紹,近年來,縣裡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蠶桑產業作爲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來抓,創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由公司提供蠶種、技術指導和訂單回收,基地負責標準化養殖示範,農戶則依託自家田地種桑、參與養殖,形成“種桑有指導、養蠶有保障、賣繭不發愁”的全鏈條幫扶體系。
如今,康縣蠶桑產業已從“零散養殖”走向“規模發展”:全縣桑園面積達3.6萬畝,以大南峪、雲臺兩大蠶桑基地爲龍頭,輻射帶動7個鄉鎮60個村、1200餘戶農戶參與其中,年養蠶量穩定在4000張以上,年產繭16萬公斤,實現產值800多萬元。“以前種玉米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種桑養蠶,一畝地能多賺2000元,還不耽誤種其他莊稼。”雲臺鎮農戶王秀蘭說,今年她還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不僅如此,康縣還在延伸蠶桑產業鏈上下功夫,除了傳統蠶繭銷售,當地企業還探索開發桑葉茶、桑椹酒、蠶沙有機肥等衍生產品,讓“一片桑葉”實現“多元增值”。“下一步,我們計劃建設蠶桑文化展示館,結合鄉村旅遊打造‘桑園採摘+養蠶體驗’的農旅融合項目,讓蠶桑產業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文旅魅力’。”強廷玉表示,未來康縣將繼續做強做優蠶桑產業,讓這根“綠色絲線”織就更多農戶的增收路,托起鄉村振興的“致富夢”。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踊躍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