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涼山|桑田織錦繡:寧南蠶絲鋪就鄉村振興路
(原標題:春天裡的涼山|桑田織錦繡:寧南蠶絲鋪就鄉村振興路)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廣網涼山3月20日消息(記者 王穎)三月金沙江畔,寧南縣30萬畝桑園新綠初綻。這裡年均氣溫19.3℃、年日照2257小時,金沙江與黑水河滋養的獨特氣候,被蠶桑專家稱爲“黃金產絲帶”。
寧南桑田(央廣網記者 王穎攝)
天時地利育“金繭”
近日,“五彩大涼山,萬千氣象新”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數據顯示,寧南縣年產6A級生絲1200噸,佔全球頂級生絲市場份額的50%,蠶繭質量指標連續25年蟬聯全國榜首。“蠶農單張蠶種產繭量達60公斤,戶均養蠶收入超3萬元。”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蠶桑產業覆蓋全縣10.2萬農業人口,綜合產值突破31億元,成爲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
寧南智慧蠶桑信息中心大屏(央廣網記者 王穎攝)
數字賦能“新蠶事”
在寧南智慧蠶桑信息中心,大屏實時跳動着全縣桑園墒情、蠶房環境等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與“十日養蠶法”結合,傳統28天的養蠶週期被壓縮至10天,蠶繭產量提升15%。“智能蠶房恆溫恆溼,雄蠶品種抗病性強,加上桑枝菌菇循環利用技術,每畝桑園綜合收益增加1200元。”技術人員展示着數字化成果:8.4萬畝桑園獲中歐美有機認證,90%農業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帶動3000萬元農戶增收。
繅絲車間(央廣網記者 王穎攝)
一根絲的產業躍遷
走進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繅絲車間機聲隆隆,隔壁實驗室正從蠶砂中提取葉綠素。在“桑-蠶-菌-肥”生態鏈中,桑枝化身食用菌培養基,榆黃蘑年產量達500噸;絲膠蛋白研製成護膚品,蠶蛹加工爲高蛋白食品。展銷館內,桑葉涼茶、蠶絲被等20餘種衍生產品陳列,電商直播間單日銷售蠶絲被超200牀。“我們正推動產業從原料輸出向生物醫藥跨越。”產業研究院專家透露,2023年全縣生物經濟板塊增速達40%。
製作蠶絲被(央廣網記者 王穎攝)
桑蔭下的文化密碼
在清代蠶匾、民國絲車等200餘件文物構成的蠶桑文化館裡,研學團隊正體驗古法繅絲。作爲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寧南將30萬畝桑園與嫘祖文化深度融合,開發農耕體驗、桑田寫生等文旅項目,年吸引遊客超50萬人次。“蠶桑不僅是經濟支柱,更是文化紐帶。”文化館負責人表示,全縣已培養2000餘名蠶桑技藝傳承人,6項傳統工藝列入非遺名錄。
寧南蠶繭(央廣網記者 王穎攝)
向“新”而行
面對高質量發展命題,寧南正書寫新答案:投資2億元建設的智能烘儲中心,將蠶繭處理效率提升3倍;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的絲膠蛋白提取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8大品類桑枝食用菌種植基地,帶動2000餘農戶戶均增收1.5萬元。2024年,隨着300噸高端紗線項目投產,這座“中國繭都”將補齊織造短板,實現從“一粒繭”到“一匹綢”的完整產業鏈閉環。
春陽拂過連片桑田,繅絲機的節奏與山間鳥鳴交織成曲。在寧南,延續千年的蠶桑故事,正被科技、生態與文化重新註解——這裡吐露的不僅是雪白絲線,更是一條貫通古今、聯結城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