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生態築基 產業賦能 繪就鄉村振興“綠富美”新畫卷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盛夏時節,行走在廣西大新縣的鄉野田間,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圖景徐徐展開:標準化農田裡碧色稻浪翻滾,特色產業園中龍鬚菜青翠欲滴,農家小院前“口袋公園”花木扶疏……

2025年以來,大新縣堅持“生態立縣”目標,以耕地生態保護、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提升爲抓手,推動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上半年數據顯示,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26.54萬畝,超額完成階段性目標;生態旅遊收入同比增長53.14%,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超70%,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

耕地保護築牢綠色發展根基

在碩龍鎮禮賢村的田地上,層層疊疊的稻田與喀斯特峰林相映成趣。這片曾經撂荒的土地,如今通過“清零行動”重煥生機,成爲全縣耕地保護的示範樣板。今年以來,大新縣通過“田長巡APP”平臺,發動全縣230名田長與1441名網格員化身移動的“電子眼”,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守護良田,確保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有人護。全縣累計開展巡田行動4098次,精準發現並處置違法佔用耕地問題7起,涉及面積19.74畝並及時完成整改恢復;同時通過清理速生桉、老化果樹等專項整治,成功恢復耕地面積247畝,讓更多閒置土地迴歸農耕本質,爲糧食安全築牢根基。同時,完成9個耕地提質項目,新增優質耕地2252.63畝;在建0.53萬畝高標準農田,推廣糖料蔗水肥一體化2.8萬畝,智慧灌溉示範點爲糧食穩產提供科技支撐。

特色產業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清晨的恩城鄉如龍村,村民趙大姐正在自家龍鬚菜地裡忙碌:“這些‘綠金子’每畝年收入超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2025年以來,大新縣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特色農業與生態旅遊雙輪驅動。全縣龍鬚菜種植面積突破1.33萬畝,建成標準化育苗基地54畝,帶動1200餘戶農戶增收。依託黑水河溼地資源,投入粵桂協作資金650萬元打造農文旅示範帶,峒那嶼灣景區開展研學活動,吸引40餘家庭參與,研學活動與民宿經濟成爲新增長點;堪圩鄉明仕村通過民宿經濟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70.97%,幫助約220戶800餘人實現增收致富,憑藉明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品牌優勢,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那嶺鄉桂花梨、碩龍鎮特色種養等“一村一品”項目,充分盤活房前屋後閒置土地,實現產業富民。

鄉村治理提升共建和美家園

雷平鎮後益村的“和美”公園裡,村民們正在涼亭下納涼聊天。這個由羣衆投工投勞建設的“口袋公園”,前身是堆滿雜物的閒置地。“政府提供建材,村民自己設計施工,成本節省了60%。”村支書李洪波介紹。近年來,大新縣持續深學活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民辦公助,村民自建”模式,建成精品屯4個,示範村9個,提升村15個。創新推出“口袋公園”建設,以“政府物料扶持+羣衆投工投勞”的方式打造“推窗見綠”“開門入園”的農村15分鐘生活圈。僅雷平鎮便建成了151處“和美”公園,通過“幹羣共建”的治理模式先後涌現出後益村侖旁屯、安平村潭站屯、車站村贊成屯、那岸村打屯等23個村130個村民小組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樣板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新縣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系統思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繪就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未來,大新縣將繼續探索更多“綠富美”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爲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的“大新經驗”。(農苑芬、樑譯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