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更新處,鄉野起長歌,山東大集繪就鄉村振興斑斕畫卷

春風漸起,草木新榮。齊魯大地的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即將收官,但各地的市集卻越發紅火。這哪裡是普通的買賣場?分明是鄉村振興的露天劇場,土味與新潮齊飛,鄉愁與願景共振。從黃河岸邊的麥香到運河碼頭的船歌,從膠東漁港的鹹鮮到沂蒙山麓的果甜,一場場市集正用最鮮活的筆觸,在齊魯大地上繪就活色生香的鄉村圖景。

始於2022年冬天的黃河大集,不僅是一個熱鬧的集市,更是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在這裡,我們可以觸摸到鄉村的脈搏,領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斑斕底色。

這是羣衆致富的大集

山東大集早已不是簡單的買賣場,而是帶着泥土芬芳的產業孵化器。自2022年冬黃河大集鳴鑼開市,這方舞臺便成了農民增收的“聚寶盆”。農民將自家種植的蔬菜、水果,養殖的家禽、牲畜,製作的手工藝品等拿到大集上售賣,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收入,促進了農村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大集的意義遠超簡單的商品交易範疇。在淄博市暨周村區“黃河大集”新春季啓動儀式上,特別設置了特色農產品展區,“淄味紅”淄博烤梨、周村燒餅、大染坊絲綢、麪塑、剪烙畫、核雕等非遺產品和手造好物等齊登場。這些產品不僅代表了農業生產的成果,更是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的綜合體現。

在大集的推動下,山東各地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不少原本寂寂無名的鄉村因大集而聲名鵲起,成爲遊客爭相前往的打卡地。濟南的仲宮大集有着2000多年的歷史,如今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些鄉村通過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旅遊品牌,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羣衆可以在家門口創業就業致富。

大集還實現了傳統大集的現代轉型,電商、社交媒體等線上渠道爲農產品提供了展示和銷售的新平臺。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瞭解農產品的特點和優勢,線上下單、便捷配送。青島的王哥莊大集通過電商直播的助力,創造了上億產值,成爲嶗山乃至青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之一。

這是人才歸鄉的大集

大集是情感的紐帶,遊子歸鄉踏入其中,熟悉的鄉音和場景撲面而來,幼時趕集的畫面浮現,漂泊的疲憊一掃而空,歸屬感油然而生。

大集的繁榮,不僅喚起了遊子的鄉愁,更成爲回鄉創業的熱土。許多懷揣着對家鄉深情與新知的人們,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帶着在外積累的經驗與資源,紛紛迴歸,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他們將現代理念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推動了鄉村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景韻傳統文化傳播(菏澤)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惠靈回鄉創業,致力於傳承鉤織工藝,她把店面開在大集裡,不僅讓這一傳統技藝得以延續,更帶動了數千村民就業,爲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她的故事,是大集激發創業熱情、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大集的磁吸效應正在重構鄉村人才生態。在微山湖畔的運河大集,95後船孃王曉楠將祖傳的木質帆船改造成“移動直播間”,讓菱角、芡實等水鄉特產搭上電商快車;曲阜孔廟前的文化市集裡,留學歸來的儒學博士開設“論語茶寮”,用英日韓三語向國際遊客講述“有朋自遠方來”的當代故事。這些新時代的“鄉創客”們,正用知識的力量重新定義“耕讀傳家”的內涵。

山東各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以大集爲媒介,巧妙地將“趕大集”與“人才招聘”有機結合。在禹城市辛店鎮,這種創新模式得到了生動實踐。當地常舉辦“大集招聘會”,將就業機會送到村民家門口,讓他們在趕集的同時,還能瞭解就業崗位,實現趕集、求職“兩不誤”,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就業效率,也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這是文化破圈的大集

齊魯大地,文脈綿長,衆多地市的大集歷經數百年風雨,依舊熱鬧非凡。2022年,山東大集迎來了統一的品牌——黃河大集。短短數年,這一品牌在齊魯大地遍地開花,其背後的成功秘訣何在?文化共識,無疑是關鍵所在。

山東各地的大集,雖同根同源,卻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齊魯文化的多元畫卷。濰坊楊家埠大集的木版年畫聞名遐邇,一幅幅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不僅裝點了千家萬戶的春節,更承載着世代相傳的民俗記憶。再如沂南縣銅井大集,手工製作風箏的技藝代代相傳,那一隻只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風箏,放飛的是孩子們的夢想,也是老藝人的堅守。這些大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核,尋找獨特的文化脈絡,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讓每一處集市都成爲文化傳承的生動課堂。

大集,作爲鄉土文化的象徵,承載着山東的歷史記憶與鄉村生活的點滴。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鄉村百姓,都能在這充滿煙火氣的場景中找到共鳴,喚起內心深處對故鄉的思念與眷戀。

自然風物、人文歷史、民俗文化、好客精神在創新形式的推動下相互交融,使山東大集成爲展示山東好品、傳播山東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年,山東大集更是推陳出新,依託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三件套”,各地因地制宜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從特色大集到年俗節慶,從雲端推介到電商直播,再到民間藝術、戲曲曲藝非遺展示展演,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不僅營造出歡樂、祥和、喜慶的節日氛圍,更爲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2025年山東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啓動儀式上,山東發佈了《黃河落天東入海》第二季紀錄片,旨在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此外,海洋大集還設置了非遺文化市集、公共藝術課堂、民俗實景展示等多個板塊,吸引了來自濰坊、日照、東營等省內沿海城市的特色產品亮相,現場攤位達800餘個,當日參與市民和遊客約8萬人次。

這是城鄉融合的大集

作爲城鄉交流的情感紐帶,大集匯聚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如民俗技藝、傳統美食、非遺項目等。淄博周村大集上的燒餅手工製作,東平縣州城街道大集上的剪紙,這些傳統技藝不僅讓城市居民近距離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更增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豪,爲鄉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大集搭建起城鄉文化交流的橋樑,城市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得以傳播至鄉村,鄉村的質樸文化與鄉土氣息也吸引着城市居民。濟南萊蕪區雪野街道的王老村大集在當地久負盛名,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熱鬧的集市氛圍吸引了衆多遊客。憑藉這一優勢,王老村成功與山東文旅集團簽訂了村企合作協議,開啓了合作開發的新篇章。村集體以房屋產權入股,山東文旅集團則負責項目的運營與推廣,並通過利潤和營業收入兩種方式進行分紅,實現了村企互利共贏。

待王老村周邊項目全部建成並投入運營後,預計年接待遊客量可達30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有望突破3000萬元,同時新增旅遊直接就業崗位120個。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大集在推動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的巨大潛力,爲其他鄉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鑑。

大集也促進了城鄉產業要素的流動與整合。鄉村居民在這裡獲取更多優質生活用品和文化娛樂產品,提升生活質量;城市居民則將大集視爲購物與休閒旅遊的雙重場所,既能買到特色商品,又能享受鄉村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大集,是山東賦予黃河、運河、海洋的神來之筆,它不僅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更成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大集之所以能火出圈,最根本的是迎合了人民嚮往幸福、想要過好日子的追求。千百年來,趕集一直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熙熙攘攘的人羣、五花八門的商品、目不暇接的表演、此起彼伏的叫賣背後,是越過越好的盼頭,是生機勃勃、康樂祥和又充滿希望的齊魯大地。

(大衆新聞·農村大衆記者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