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北堡鄉:黨建引領促發展,繪就鄉村振興 新畫卷
近年來,清水河縣北堡鄉錨定鄉村振興“航向標”,在生態保護紅線勾勒的綠色版圖上,以“守護綠水青山”爲底色,以“激活金山銀山”爲筆力,統籌推進防返貧底線築牢、民生福祉增進、特色產業破題,讓生態“高顏值”與發展“高質量”同頻共振。這裡既是革命老區,也是綠色家園,有紅色教育景區裡的斑駁舊址訴說着往昔崢嶸,還有生態紅線區內的青山疊翠孕育着發展新機。
織密動態監測網絡防線,守牢規模返貧底線
北堡鄉聚焦易返貧致貧羣體,緊盯“十類重點人羣”,建立“全覆蓋排查+動態化監測+精準化幫扶”機制,組織鄉村兩級幹部、網格員對低保戶、大病自費支出較多戶等重點人羣開展常態化走訪,每月召開風險研判會,精準識別風險對象。截至目前,全鄉累計監測幫扶39戶,已消除風險28戶,正在監測幫扶11戶,因戶施策落實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等措施,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長溝門村黨支部書記侯軍,通過入戶走訪發現楊大姐因病支出較多導致家庭陷入困境,家中僅靠楊大姐一人務農養殖維持生計,還要供養在讀大學的兒子,高額醫療支出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侯軍第一時間組織村委召開研判會,同步啓動快速響應機制,將情況上報鄉黨委。通過“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楊大姐一家被及時納入監測範圍。鄉黨委爲其爭取公益性崗位穩定就業,發放臨時救助金緩解燃眉之急,並通過產業幫扶項目拓寬增收渠道。同時,積極對接保險公司,利用防返貧保險對醫療支出進行報銷,切實減輕家庭負擔。一系列組合拳式的幫扶措施,爲困難羣衆築牢防返貧屏障,真正將溫暖送到羣衆心坎上。
推動民生政策精準落地,打通幸福生活通道
北堡鄉以“政策宣傳有力度,落地執行有溫度”爲目標,通過“村村響”、入戶講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方式,將危房改造、臨時救助、醫保社保、防返貧保險等惠民政策送到羣衆身邊。建立“臺賬化管理+清單化推進”模式,嚴格審覈申報流程,實地核查危房改造進度,精準發放救助資金,確保每一項政策紅利都惠及真正需要的羣衆,讓民生工程成爲“民心工程”。
小鬥溝村劉奶奶最近幾年一直都住在鄰居閒置房屋裡,既能幫鄰居照看房子又距離女兒家近,今年一季度村委開展常態化住房安全排查時,發現劉奶奶自己家的土窯洞出現部分坍塌,村委將土窯洞上報後又經過三方公司鑑定爲C級危房,村委開會研究,一致認爲劉奶奶家符合納入危房改造條件,現已列爲2025年動態新增危房改造項目,切實保障羣衆住房安全。
激活鄉村資源發展動能,奏響產業振興樂章
北堡鄉堅持“盤活閒置資源,培育特色企業”思路,依託沙棘生長優勢,經鄉黨委研究決定將閒置學校改造爲沙棘加工廠房。北堡鄉村集體沙棘倉儲加工項目現已通過審批,該項目將引進專業企業合作運營,打造“採摘、加工、生產、銷售”全產業鏈,實現“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結合發展,打造生態經濟閉環。項目投產後,昔日冷清的校園將變身爲現代化加工廠,村民從“摘果換錢”到“家門口上班”,預計帶動周邊羣衆就業三百人,年產值達200多萬元,有效激活鄉村產業“造血”功能,讓“閒置資產”變身“增收引擎”。
從重點人羣監測的“精準滴灌”到民生政策落地的“繡花功夫”,從閒置校舍的“舊貌換新”到沙棘產業的“鏈式升級”,北堡鄉的每一處變化,都寫下鄉村振興的生動註腳,在紅綠交融中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新篇。(張娛通)
來源: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