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善治沃土 厚植平安根基——菏澤市深入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側記
日前,在鄄城縣李進士堂鎮某村,村幹部李佔增準備在宅基地上蓋新房子。令他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引發了與同村村民李武(化名)的一場因宅基地邊界歸屬而產生的爭議。
“你新蓋的房子壓到我家的宅基地了。”李武首先“開炮”。“哪兒就壓到你家的宅基地了,我嚴格按照俺家宅基地建的房子。”李佔增迴應。
“宅基地下面埋着界石呢。這石頭是俺爹當年埋的!向南15米就是俺家的地!你量量,你家的宅基地往南是不是多吃了我家兩米?”李武指着界石,越說越激動。“你看,白紙黑字寫着,當年分地是按北頭老槐樹定位的!你那石頭早被雨水衝歪了!”李佔增說。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激動的情緒蔓延開來,引得不少村民前來圍觀,讓本來不大的矛盾像一個死結,越拉越緊、越拉越死,鬧得不歡而散。
回到家中,李武越想越氣,就打開山東解紛碼App,將自己的情況上傳。很快,山東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線上平臺將李武的情況推送給了李進士堂鎮綜治中心。
爲了儘快解開李武心中的疙瘩,綜治中心迅速組建了由聯繫管區的副科級幹部任組長,司法所、土管所、管區、村調委會及“老邢調解室”等組成的聯合調解組。
“這一矛盾,不是簡單的鄰里矛盾,處理不好很容易引發幹羣矛盾,影響村‘兩委’在羣衆心中的形象。”李進士堂鎮綜治中心主任劉朝華在聯合調解組的第一次碰頭會上,直指這一矛盾糾紛的要害。
隨即,聯合調解組對爭議地塊進行精準測量,調取1998年村集體宅基地分配原始檔案,並走訪村內5名老黨員、老幹部及相鄰村民,確認爭議地塊歷史使用情況,發現原分界標識物因年久失修部分損毀,導致雙方認知偏差。
在聯合調解組積極開展有關工作的同時,該鎮調委會主任李道印準備分別約李佔增、李武見面談談,一番語重心長的對話,讓雙方打開了心結。
這天,李道印又來到村子裡,李武和李佔增分立兩側。“老檔案寫李佔增宅基地‘北至槐樹15米’,可槐樹早沒了!咱按新測的數據,以現在的界石往南挪0.5米,以北是李佔增家的宅基地,中間留1.5米,給恁兩家作衚衕——中不中?”李道印高聲說。
話音剛落,李武主動上前伸手,李佔增猶豫一秒後,也將手伸上前,兩隻手緊緊握住。最終,經三輪協商,雙方同意以測繪數據爲準,在原分配距離基礎上向南偏移0.5米設立新界樁,爭議地塊由李佔增和李武作爲衚衕使用。在綜治中心矛盾調解室工作組人員的見證下,李武與李佔增簽訂了《調解協議書》,雙方宅基地糾紛至此成功化解。
近年來,我市各級綜治中心聚焦矛盾糾紛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兩大職能”,建立了研判預警、協調調度、督辦問責等機制,形成了相對順暢的工作流程。
“我們通過機制把資源整合在一起,推動矛盾糾紛儘早化解。”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徐永樂介紹,調解不成的問題,還可以規範、依法、高效地導入仲裁、行政複議、行政裁決、信訪、訴訟等解決渠道,確保羣衆的每一項訴求有人辦、依法辦。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市各級綜治中心線上線下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2042件,調解11745件,調解成功10516件,羣衆滿意度98%,其中92.56%的矛盾糾紛在鄉鎮及以下解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正在成爲菏澤市多元化解矛盾的生動實踐。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磊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抓好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不斷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範化水平,以更高水平的法治菏澤、平安菏澤建設成果,爲人民羣衆托起“穩穩的幸福”。
菏澤日報記者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