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零添加”,“內卷標籤”重回“價值競爭”
海報新聞評論員 劉瑞琪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提出,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引發消費者熱議。
如今隨着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在不斷提升,對於食品本身的品質有更高要求,不喜歡過多的食品添加劑。“零添加”本是一個積極的健康概念,消費者爲了追求食材的“天然”願意爲此付出更高的溢價本是好事,但遺憾的是,最終得到的卻不一定是期望中的產品。
“零添加”到底指什麼?和醬油搭配,可以指沒加焦糖色;和掛麪搭配,可以指沒加食用鹽;和麪包搭配,又可以說沒有防腐劑。某款飲料標籤上寫着“零添加蔗糖”卻暗含其他糖分,“零添加”又絕不代表飲料中不含有蔗糖。利用“零添加”缺乏國家標準定義的漏洞,用文字遊戲把消費者繞得雲裡霧裡,這一概念的模糊性與濫用,早已背離初衷。
消費者苦“零添加”久矣。當“零添加”成爲收割消費者的利器,“選擇性標註”的營銷套路很容易使消費者陷入認知混亂,動搖着消費者對“零添加即安全”的信任。如今國家出手整治“零添加”“不添加”亂象,強調了原料的真實性,讓消費者買着放心、吃着安心,如一場及時雨給消費者送來食品安全的信心。
推動食品標籤迴歸真實屬性,可以幫助消費者通過標籤信息更科學、更自主地選擇食品,避免因爲受到這些營銷宣傳話術的影響,忽略了產品的真實屬性。食品的安全性和營養性應該基於科學評估,而不是簡單以“有無添加”作爲評判標準。從行業角度看,新規規範了市場競爭和行業亂象,呼籲企業以正當合法的方式追求利潤,履行對消費者和社會的責任。
“零添加”標籤的退場,不僅是對食品行業營銷亂象的精準剎車,更是以科學化、透明化爲導向,重構消費者“舌尖安全”信任的關鍵一步。當產品製造者不再依賴文字遊戲,才能真正推動食品行業從“內卷標籤”到“價值競爭”,真正實現“用產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