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反噬 國家發改委重拳整頓“內卷式”競爭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談及“內卷式”競爭影響到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以整治。

李超表示:“一些企業陷入‘內卷式’競爭,有的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有的製假售假、以次充好。這些都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必須加以整治。”

回看2025年1—5月,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但消費者的迴應卻難稱熱情,不少消費者因持續不斷上演的“價格戰”產生觀望心態。

“最近諮詢寶馬3系330Li M運動曜夜版,銷售給的報價是28萬元(含利息),我有點兒心動。要知道我朋友2022年入手的同款車型41萬元(含利息)。不過考慮到6月年中,車企還會有促銷動作,現在有點兒糾結要不要等等看。”《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實探汽車4S店時碰到了前來看車的周奇(化名)。周奇的行爲只是購車消費羣體中的一個縮影。“再等等”“可能還會降價”“選擇全款還是分期”,記者從社交平臺看到不少汽車潛在購買者存在觀望心態。

2024年,一些車企或主動或被動參與“價格戰”,雖然從競爭對手手中奪得一些份額,但損傷了品牌和利潤,甚至用戶利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向記者表示,“‘內卷式’惡性競爭,會扭曲汽車產業的價值觀,破壞汽車產業法治化環境。汽車行業不能搞‘內卷式’惡性競爭,‘卷’不起也‘卷’不贏。”

“虧錢銷售商品是不可持續的。”一汽-大衆(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衆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迎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犧牲品質、犧牲用戶長期利益,或者犧牲產品隱性品質爲代價換來的價格,其實本質上還是損害用戶的。”

“內卷”之殤:供應鏈承壓

也有爲守住市場份額“賠本賺吆喝”的車企強烈抨擊“價格戰”,認爲降價是“懶惰的競爭手段”。

何爲“內卷式”競爭? 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內卷’的本質是缺乏創新下的產品同質化,‘價格戰’成爲(企業)主要競爭手段。需要儘快擺脫‘內卷式’競爭。”

“‘價格戰’反映了整個行業在市場細分、技術創新和品牌價值塑造上的不足。”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知行韜略合夥人楊繼剛向記者指出。

“當前汽車行業價格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們並不想降價,但競爭對手價格一再鬆動,如果我們不跟進,市場份額就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失。”某自主品牌營銷負責人曾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向記者吐槽。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統計,2024年全年汽車市場降價規模顯著擴大,涉及227款車型,遠超2023年的148款及2022年的95款。

對待行業“價格戰”,處於不同競爭賽段的企業看法不同。南方一家新能源行業頭部車企高管曾多次表態,價格戰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淘汰賽’階段,‘價格戰’是行業整合的自然過程。規模小、技術弱的企業將被淘汰,而頭部企業通過規模效應和垂直整合能力(如自研電池、電機、電控)將佔據更大優勢。”

也有爲守住市場份額“賠本賺吆喝”的車企強烈抨擊“價格戰”,認爲降價是“懶惰的競爭手段”,傷害汽車產業鏈和消費者。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曾提出警示:過度降價可能導致偷工減料,最終由消費者承擔質量危機。

“企業間惡性競爭、相互內鬥,大打‘價格戰’,呈現爲全行業利潤微薄或整體極爲負面的國際形象。”北汽集團原董事長,中國汽車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向記者指出。持續上演的“價格戰”讓國內汽車製造業利潤一步步被吞噬。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利潤率水平從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4%。

從表面來看,車企參與價格戰,消費者能夠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汽車。但長期持續會影響汽車產業鏈創新研發投入,則行業會遭遇“質量”反噬。

一位汽車內飾供應商向記者指出,惡性競爭之下,汽車零部件的產品創新被迫放緩了。“行業瘋狂‘內卷’,汽車廠商要求上游供應商一併降本,有的供應商不得不減配,雖然短時間看不出質量問題,但長期來看零件的耐久性和穩定性降低了。”

楊繼剛分析,“長期來看,‘價格戰’加速市場‘出清’——競爭力差的車企出局,但不可忽視的是,行業‘內卷’加劇的情況下,車企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爲了生存,很多車企會減少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層面的投入,陷入惡性循環。消費者面臨產品減配、產品質量下滑、服務質量下滑等風險。”

“一口價”vs“價格戰”

“一口價”政策實質是車企對渠道控制權的重構。

“28萬元的價格是我自己談的,但我想再問問其他4S店,試試價格能不能再降低。”周奇向記者指出。由於是置換車型,家裡有一輛車,周奇表示不急。

傳統4S店模式下,個人與4S店就某款車型博弈談判非常常見。雖然一款車型有官方指導價,但實際成交價在不同地區、不同門店甚至不同消費者之間往往存在較大差異。不過,這種需要個人“討價還價”才能拿到的更優惠的價格往往耗時耗力,有時會損害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記者關注到,在行業“內卷”的大背景下,不少車企推出“一口價”銷售模式。據不完全統計,3月以來已經有超過15個品牌推出“一口價”政策。一汽豐田、一汽-大衆等多個合資品牌推出“一口價”政策,部分“一口價”車型終端降幅在25%—30%。

“一口價”政策實質是車企對渠道控制權的重構。吳迎凱解釋道,“‘一口價’類似於之前的指導零售價,只不過以前的指導零售價已經被不斷地促銷稀釋掉了,所以,我們要回歸到一個新的定價模式。一口價也好,勁爆價也好,本質上都是爲了讓用戶清晰地知道他的購車價格是透明的,沒有套路的。”

吳迎凱強調:“它本質上是一種營銷方式,但是這種營銷方式是更加貼近客戶,讓用戶沒有門檻、沒有套路地去購買我們的產品。”第三方調研結果顯示,67%的消費者認爲“一口價”減少了比價焦慮,購車決策週期平均縮短40%。

整頓“內卷式”競爭

“車企應通過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張永偉建議。

李超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針對問題癥結,因業施策、對症下藥,標本兼治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和提質升級。

“創新水平不足是產業‘內卷化’的技術成因。企業沒有能力實施差異化競爭發展策略,對供應商的技術方案沒有掌控和指導的能力,只能選擇同質化較高的產品方案,造成除了車輛的造型有所區別外,關鍵性能指標和零部件相差無幾。”安慶衡剖析道。

他建議,“不計後果的降價‘內卷’,必須改變。我們需要認真學習比亞迪和特斯拉盈利的經驗,需要研究理想盈利的做法,需要研究新形勢下企業應該如何創新,把新能源汽車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扭轉過來。”

“車企應通過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提升研發效率、降低成本;聚焦戰略資源,提升經營效率。”張永偉建議。

他補充道:“2025年在國家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大背景下,相信形勢會有所好轉,但也要加強對車企產品質量監管。如在生產、銷售環節,加強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力度。對於造假、偷工減料及質量問題突出的企業,進行依法依規處理,比如約談、公開通報、撤銷入選《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取消購置稅減免資格等。”

“汽車產業應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規模和效益雙提升轉變,把競爭重點從拼價格轉到提質量、優服務上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建議。

“當下的競爭是非常有壓力的,在極度壓力的情況下,很多企業的(營銷)動作就會變形。但是我相信隨着國家不斷地整治、糾偏,不斷地規範,中國汽車行業肯定會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吳迎凱稱。(中經記者 陳茂利 張碩)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