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上去了如何保品質?陸快遞行業協會發布反內卷聲明
陸多地快遞行業協會發布反內卷聲明價格上去了如何保品質。圖爲江蘇省南通市工作人員在順豐速遞智慧快遞分揀流水線上作業。(新華社)
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16日報導,近年來,中國大陸快遞業以年均30%增速狂奔,成爲全球最大快遞市場。但繁榮背後,「價格戰」卻讓行業陷入「內卷」泥淖。
近日,北京、福建等多地快遞行業協會聯合發聲,呼籲反內卷,推動行業從「低價換量」轉向「高品質發展」。與此同時,廣東、浙江等地率先上調快遞價格,單票均價漲至1.4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快遞業爲何陷入內卷?提價能否拯救行業?更重要的是,漲價後,快遞企業如何用更好服務回饋消費者?
大陸國家郵政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完成1449.8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快遞業務收入達到1206.4億元,同比增長8.9%。一片繁榮。但仔細看,快遞業務量和收入增速並不匹配。比如,某快遞企業今年上半年單票收入同比下滑6.69%,另外一家下滑4.5%。這種「量增利減」現象,業界稱「量價倒掛」。
原因是快遞業陷入「低價換量」循環。過去十年,快遞單價一路降至如今1塊錢左右。以福建爲例,2025年上半年快遞單價同比下降4.5%,部分地區甚至出現「8毛錢就能發全國」極端低價,末端網點單票毛利不足一毛錢快遞員派費不斷壓縮,致服務品質下降、投訴率飆升。專家指出,快遞業「同質化」競爭,尤其是加盟制快遞內卷式競爭愈演愈烈,產能過剩和低水準運營問題亟待解決。
快遞業內卷是典型「囚徒困境」。每個企業都希望降價搶佔市場,但最終卻是全行業利潤縮水。爲何這樣?
首先,快遞服務高度同質化,區別僅在於速度和價格。當產品無法差異化,價格就成唯一競爭手段。其次,電商平臺低價邏輯傳導到物流環節。比如,某電商平臺要求快遞企業「每單不超過1元」。這種「以價換量」策略,讓快遞企業不得不接受低價訂單。第三,快遞企業的商業模式依賴「規模效應」。理論上,快遞企業可以通過擴大業務量來攤薄成本。但問題是,當價格戰導致單票利潤極低時,企業即使擴大規模,也難以覆蓋高昂的運營成本。
快遞企業協會說,要反內卷。漲價之後,如何提升服務品質?多地快遞協會給出答案:漲價不是目的,提質纔是核心。首先,技術升級是提質關鍵。多家快遞企業正加大對智慧設備投入。比如,西藏某快遞企業在日喀則定日縣試點無人車配送,克服高原多變氣候對時效影響;還有的快遞企業,在海南交付了二十多臺無人車,根據證券公司測算,無人車替代司機後,單票成本可降低約0.1元。這樣一來,企業既能提高利潤,又能將節省成本用於改善服務。
其次,服務創新是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比如,目前已經有快遞企業推出了「定時配送」服務,消費者可選擇快遞員上門時間;再比如,「代收貨款優化」服務,也能說明解決電商賣家資金回籠問題。這些增值服務不僅提高單票收入,也增強了客戶黏性。
另外,政策支持也爲企業「提質」提供了空間。日前,大陸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明確快遞服務統一按6%的增值稅稅率徵收,可直接降低企業稅負成本,尤其是對運輸業務佔比高的企業,減負效果更明顯,
對於快遞企業來說,漲價後還需要應對「隱性成本」挑戰。一方面,若服務品質不能同步提升,漲價可能引發用戶流失。另一方面,快遞業基層網點生存壓力依然存在。另外在「反內卷」背景下,快遞行業整合也在加速,快遞企業收購、併購也在進行,要實現營利目標,還需考驗企業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