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身心調適假 不符現實需求
教育部近期連發三道「德政」,卻在基層校園掀起陣陣冷嘲熱諷。開放校園球具供民衆借用,美其名曰愛心共享,實則把學校與老師當廉價提款機;限制第七節排課內容,宣稱爲了學生好,但根本無視教學現場現實需求,猶如紙上談兵。
至於新推的教師「身心調適假」,看似體恤教師辛勞,實則淪爲一場精算的文字遊戲。每學年給假三天,且併入事假計算,超過七天仍要扣薪,所謂「學校不得拒絕」,宛如教育版的何不食肉糜。
近年中小學教育環境日趨惡化,教師壓力有增無減,除原有教學輔導、爆量的行政工作,還有相當比例老師身陷無端濫訴的恐懼,導致教職工作乏人問津。面對學校各種疑難雜症,面對老師的無助,教育部官員提不出明確有助改善教育環境的具體措施。從班班鮮奶、校園愛心球、到限制學校排課,再到最新口惠實不至的教師「身心調適假」,儼然成爲學校的麻煩製造者。
學校現場哀鴻遍野,教育部長高坐雲端,以爲拋下幾顆善意糖果便能解決基層的深層困境,卻未見教師在行政洪流、教學壓力與親師角力中早已精疲力竭。真正的身心調適,需要的不是三天被扣薪資風險的「恩賜」,而是減少無效行政、降低班級人數、提供充足支援等結構性改革,如果無法給予不扣薪的身心調適假,教育部何不從減少錯誤政策做起?
學校面臨的各種問題,當官員的善意只停留在口號與形式,當政策脫離現實如同晉惠帝問災,老師們好想問一句:不食人間煙火的教育部,究竟離老師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