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新規重構地方AMC行業生態:三大風控防線劃出轉型路徑 行業加速洗牌
中經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日前發佈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掀起地方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深度變革。這份首次以部門規章形式確立的監管框架,不僅重構了行業規則,更通過量化指標劃定了機構生存紅線。
《辦法》對地方AMC經營業務提出“30%主業紅線”“3倍槓桿上限”“單戶10%集中度限制”等硬性要求,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新世紀評級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2021—2023年,其提取30家樣本主體(地方AMC)的平均金融不良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均在 30%以上,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僅5家樣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低於50%。
受訪人士預計,新規有望加速行業分化,三年過渡期內,行業面臨不小的整改壓力,專業能力和主業聚焦度較弱的地方AMC可能面臨更大的轉型壓力。
行業積弊倒逼監管升級
《辦法》出臺的背景,是行業長期存在的偏離主業與監管套利亂象。
國務院關於 202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顯示,被抽查的20家地方AMC普遍違規對外融資,偏離主業,其中高達151.07億元資金已形成不良或逾期。更令人吃驚的是,2018年至2021年,被抽查的20家地方AMC有9家機構從未接受過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現場檢查,其餘11家平均檢查頻率不足兩年一次。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近日發表署名文章稱,據他觀察,在實踐中,部分地方AMC偏離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過度涉足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甚至成爲一些地方政府的“準財政工具”。這類業務泛化不僅背離了地方AMC的設立初衷,也增加了其經營風險。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AMC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對集中度風險、流動性風險、關聯交易風險等關鍵風險點缺乏有效控制。
“特別是在其快速擴張過程中,部分地方AMC過度追求規模增長,忽視了風險控制,導致潛在風險不斷積累。這種風險管理的薄弱不僅威脅到地方AMC自身的經營安全,也可能對區域金融穩定造成衝擊。”曾剛強調。
“由於類信貸業務等非不良資產管理業務週期較短、利潤較高,過去AMC公司普遍存在盲目擴張非主營業務的現象。AMC公司還存在爲金融機構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爲地方政府提供隱性融資通道等違規行爲。”五道口金融安全研究中心認爲,這提高了金融監管難度,加劇了地方金融風險。《辦法》針對此類經營範圍設置了嚴格紅線,防止監管套利與風險外溢。
“過去地方AMC面臨監管依據不足、標準不一的困境。”浙商資產研究院總經理馮毅指出,自2014年首批地方AMC名單公佈以來,對其監管多依賴部門工作文件或地方性規定。《辦法》的深層意義在於構建了‘功能定位—制度約束—市場機制’三位一體的治理框架,爲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提供了根本遵循。
馮毅指出,《辦法》創新構建了“全國統籌+屬地負責”的雙層監管架構,這種“全國一盤棋”與“屬地負責”相結合的監管架構破解了地方AMC風險外溢性與監管碎片化的矛盾。有助於統一監管尺度,避免監管真空或監管套利,並確保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夠快速響應、有效處置,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風險處置合力。
記者注意到,在引導地方AMC迴歸主業方面,《辦法》對地方AMC的業務範圍進行了明確規定,特別提出了“近三年年均收購金融不良資產投資額佔新增投資額的比重不低於30%”的量化要求。在集中度風險管理方面,《辦法》規定地方AMC對單一客戶的投融資餘額不得超過自身淨資產的10%,對單一集團客戶的投融資餘額不得超過自身淨資產的15%。槓桿率管理方面,《辦法》規定地方AMC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其淨資產的3倍。
核心點在於“迴歸主業”
“30%主業紅線”“3倍槓桿上限”“單戶10%集中度限制”的要求,在國際不良資產行業監管中有無先例?
標普全球評級金融機構評級董事成茜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表示,預計上述比例要求會引導地方AMC在控制資負表風險的同時,迴歸主業、增加主業的投放,助力其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集中度限制會幫助地方AMC分散風險,穩健經營。
“監管對於不良資產處置機構的關注重點通常在避免道德風險、優化處置效率、提升資產估值和處置的透明度等方面,比如美國和韓國出臺了一些類似的監管原則,以防止利益衝突問題。”成茜表示。
惠譽評級亞太區國際公共融資評級高級董事胡暘瑞向記者表示,不良資產收購設立專門牌照是一種本地特色,在市場主導型的發達經濟體不常見。此次新規屬於地方AMC規範管理政策的延續,並引入更明確的量化標準,其核心在於推動地方AMC“迴歸主業”。類似的監管方式也曾發生在融資租賃、小貸等非銀金融子行業。
五道口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發佈的解讀報告顯示,《辦法》規定了地方AMC公司應以不良資產收購、管理、處置、債務重組和債轉股等作爲核心業務,要求收購金融不良資產投資額佔總投資額的比例不得低於30%。《辦法》對不良資產進行了標準化定義,區分了AMC公司可以涉及的與不可踏足的不良資產範圍。《辦法》強調針對長期未開展主業或主業佔比過低的企業將採取限期整改、清退等措施,從而設置了對AMC公司聚焦主業的底線要求。
行業洗牌加速
國信金融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省級AMC的總資產基本都在1000億元以內。從資產增長來看,近幾年省級AMC穩定增長,年增速大約在5%左右。從淨利潤增長來看,省級AMC整體淨利潤則在2024年出現下滑,呈現“增量不增利”的現象,即規模穩定擴張但淨利潤沒有增長。從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來看,省級AMC的盈利能力逐年下滑。
當前地方AMC平均金融不良資產收購佔比是否普遍低於30%?
新世紀評級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2021—2023年,其提取30家樣本主體(地方AMC)的平均金融不良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均在 30%以上,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隨着2022年問題資產轉讓範圍擴大政策的發佈,進一步擴大了地方 AMC金融不良資產業務展業範圍。2021—2023年年末金融不良資產收購處置佔比分別爲 31.73%、34.05%和 34.18%。而非金融及投資業務佔比由 2021年年末的 39.16%降至 2023年年末的 34.01%。
2025年7月22日,聯合資信發佈的中原資產管理公司2025年主體長期信用評級報告顯示,截至 2024年年末,公司所有者權益 183.20億元,資本實力位於行業前列。
《報告》提到,中原資產不良資產業務規模238.51億元,不良資產業務收入佔比47.17%。陝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不良資產業務規模佔比分別爲30.82%、25.19%和79.71%。
槓桿率超過3倍的機構佔比大約多少?由於不良資產的收購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資金,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通常會進行較大規模的外部融資,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槓桿水平通常較高。
“從樣本財務指標來看,2023年年末,僅5家樣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低於50%;樣本前1/3的2022—2023年的企業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2021—2023年樣本資產負債率下四分位均在50%以上。”新世紀評級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
若強制要求30%資源投向不良資產收購,地方AMC是否具備足夠的定價、處置和重組能力,哪些機構可能因專業短板被迫退出市場?
胡暘瑞分析,新規要求30%新增資源投向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同時允許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收購。《通知》第37條明確,若地方AMC不符合規定,省級監管機構可取消其金融不良資產受讓資格。
“具有地方國資背景的地方AMC在融資方面相較民營AMC或有一些優勢,《辦法》中明確列舉了貸款、股東借款和債權發行等融資渠道,並禁止通過地方交易所、私募基金等渠道融資。地方AMC在一些非金業務、子公司管理、融資渠道規範等方面需要加強合規管控。”成茜分析。
標普認爲,《辦法》對行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三年過渡期內,行業面臨不小的整改壓力,整合退出也在所難免。
“地方AMC則具備本地政府、商業網絡和資源的稟賦。新規有望加速行業分化,專業能力和主業聚焦度較弱的地方AMC可能面臨更大的轉型壓力。”胡暘瑞指出。
事實上,《辦法》對AMC公司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槓桿收緊加上針對違規業務的強監管督促AMC公司去槓桿,並優化現有資產質量;另一方面,強制剝離短期利益更強的副業,可能會導致部分AMC公司的生存能力受到考驗。因此,《辦法》的出臺也將倒逼AMC公司創新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加強資產管理能力水平。對於主營業務能力不佳、治理混亂的地方AMC公司,可能將面臨被清退、被整合的境地,未來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