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之下的外貿企業:加速轉型,重構出海邏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廣州、杭州報道

4月11日16時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佈,對美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這是對美國“對等關稅”的再次反制。自當地時間4月2日宣佈執行新關稅政策以來,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稅率已一路飆高。

在“關稅風暴”之下,直面風浪的外貿企業正面臨什麼衝擊?近日,記者陸續走訪了機電、紡織、塑料、醫療器械等多個對美出口份額較重的行業,部分受訪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短期內美國“對等關稅”將大幅拉高企業出口成本,部分訂單已經暫停發貨,但得益於前幾年面向國內市場及中東、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提前佈局,預計全年營收降幅相對可控。

談及下一步應對措施,有企業正在觀望政策動向,也有企業將直接放棄美國市場,加大力度拓展歐洲等地市場,還有部分企業選擇暫時將市場拓展重心轉回國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應對路徑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向記者提到,未來出海仍然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更關鍵是如何通過差異化佈局及產品價值提升找到更爲穩健的出海方式。

把視線轉回國內,一些積極信號也在發出。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提出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也獲悉,部分地方部門正與行業協會溝通研討,爲受關稅政策衝擊較大的行業企業出臺支持措施。

“風暴”過境,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全國外貿企業也正在重新構築新的出海產業鏈。

積極應對美“對等關稅”衝擊

在關稅衝擊之下,中國企業正在積極調整。

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寧波如意)董事長儲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表示,寧波如意主要生產系統搬運車、叉車等智能倉儲物流搬運設備,美國市場業務佔比一度超過20%。

儲江直言,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企業的成本肯定會增加,目前美國客戶那邊還沒有明確的反饋,最早今年加10%和20%關稅時,美國客戶還在討論看是否企業可以分擔一些成本,現在客戶反而比較安靜,“我們肯定是在保證自己有利潤的前提下才能做出一定讓步。”

面對美國持續提高的關稅,哪些行業預計將受到較大沖擊?

浙商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林成煒表示,目前中國機械設備、家電、傢俱、紡織行業出口份額較大,對美依賴度較高,“對等關稅”落地可能帶來一定影響。其中,2024年中國機械電氣設備總計對美出口15527億元人民幣,在對美出口中佔比約42%,對美出口佔行業出口比重爲14.6%;紡織品總計對美出口3513億元人民幣,在對美出口中佔比約9.41%,對美出口佔行業出口比重16.5%。

“關稅壓力確實正在傳導至生產端。”杭州嘉溢製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溢製衣)總經理丁永國告訴記者,目前嘉溢製衣主要做歐洲市場,間接出口美國的訂單佔比大約在20%左右,受當前美國“對等關稅”影響,這一部分訂單未來可能會直接轉到東南亞國家生產。

身處家電等產業鏈上游,廣東鍾銀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鍾銀塑料)總經理黃彬也感受到由下游客戶傳導而來的衝擊,“我的客戶的產品基本上是出口多,現在出口美國受限,爲越南出口產品供貨的訂單也停了,影響我們整體訂單量下降了差不多30%。但我們也已經開始組織業務團隊開發內銷產品客戶,現在還能穩定住生產,預計全年營收降幅相對可控。”

黃彬提到的越南等東盟國家也受此次美國“對等關稅”影響,但影響如何還在等待進一步的政策生效。林成煒表示,此次美國提出對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加徵較高關稅,也對中國一批出海企業在東南亞市場佈局產生一定影響。

儲江就準備在柬埔寨自建廠房。“目前,我周邊企業的情緒就是觀望,我們之前在柬埔寨已經設廠,最初租廠房,後面買土地,現在剛平整好土地準備自建廠房。”儲江表示,未來企業還是按照長期計劃穩紮穩打地“出海”設廠,產品計劃主要往東南亞和歐洲銷售,只是考慮到當前衆多不確定性下,設廠的規模不一定很大。

向新市場與新模式轉型

“關稅風暴”未止,企業接下來準備如何應對?通過市場拓展打開更多業務空間和通過發展模式轉型提高產品競爭力,是多家受訪企業提到的方向。

2024年,儲江就去了十幾個國家,包括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主要方向是往東南亞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拓市場,“我們還去了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開拓市場,甚至人口較少的亞美尼亞也去了,再小的國家也是市場補充。現在大家的策略不是把訂單做大,而是把企業自身做強,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挑戰,增加靈活性。”

“中國企業包括我們在內,大家都不願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雖然美國市場規模大,目前還沒有哪個單一海外市場能夠替代它,但我們可以分散風險,保證企業先活着,等待機會。以前美國市場佔我們整體市場比重在20%以上,現在隨着其他市場開拓增加,美國市場的佔比降到20%以下了。”儲江說。

主營環保材料的黃彬則把目光投向內銷市場。“我們已經開始組織業務團隊開發內銷產品客戶了,我們相信市場空間是很大的。以前我們主要做廣東市場,現在開始向四川、重慶、貴州等西南地區市場拓展。”

面對現階段海外市場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廣州工商學院特聘教授陳萬靈也建議,沿海企業可以多關注國內市場,隨着相關政策落地拉動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內需市場也有望得到提振。

與此同時,爲了持續提高產品競爭力與風險抵禦能力,丁永國正推動嘉溢製衣從單一生產貿易轉向全產業鏈服務。

“與單純甲方乙方的生產供應關係比,國際環境變化下,更需要企業從製造商往服務提供商靈活轉型。我們這幾年往上游拓展,自主研發面料,做設計研發,也做數字化轉型,能保證客戶直接來選款下單,我們快速接單生產,搭建更多的企業發展護城河,也更有底氣面對各種變化。”丁永國說,今年以來,他感受到忙碌的節奏不減。

黃彬也認爲,在當前國際市場環境下,依靠低成本競爭的戰略是難以持續的,“卷價格沒有意義了,只是衝擊了市場,根本都沒有產生效益。核心還是要提高附加值,目前我們一方面是通過建設無人工廠,進一步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穩定性,另一方面就是做產業鏈的優化,往產業鏈上下游兩端進一步延伸佈局。”

醫療器械行業也是對美出口業務量較大的行業之一。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醫療器械出口額爲353.4億美元,其中美國爲中國醫療器械第一大出口國。對此,廣東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辦公室主任李煜寧向記者表示,目前廣東省醫療器械行業產值佔全國比重約25%,面對當前國際形勢,協會倡議醫療器械企業要抓好兩個重點,一是練好內功,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創新能力;二是優化全球佈局,開拓關稅影響較弱的市場。

出海仍是企業關鍵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應對路徑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向記者提到,未來出海仍然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更關鍵是如何通過差異化佈局及產品價值提升找到更爲穩健的出海方式。

談到未來國內紡織企業如何應對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丁永國表示,一方面,未來中國企業去海外佈局是一定要做的,4月20日他也將前往北非考察,但這種出海是跟着海外客戶往前走,保持住生產訂單的份額,不會重投資。另一方面,面對外部環境更多的不確定性,企業還要把重點產業鏈留在國內,往技術提升、服務轉型方向走,未來的面料設計、研發會是企業的重點方向。

“我們2015年就決定轉變思路做產業鏈,也把重點放在服務業方面,在設計開發方面闖出自己的創新路,開發環保創新面料,把設計和後續生產環節打包出售給客戶,掌握更多主動供應的能力,目前國內和西班牙設計團隊已經有15人,未來還會擴大。”丁永國說。

陳萬靈也認爲,儘管當前遭遇逆全球化衝擊,但全球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客觀規律難以逆轉,中國在加入WTO的20多年間也已經逐步建立了覆蓋全球的供應鏈優勢,“現在美國要粗暴地中斷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是很難成功的。未來中國大型企業也還是要繼續‘走出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並通過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增強出海競爭力。”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也撰文表示,當前中國踐行的高水平開放具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的制度型開放,二是自主的開放,三是單邊開放,中國有能力通過高水平開放重塑國際貿易格局和貿易體系。

談及中國應對當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的韌性與底氣,林成煒向記者進一步表示,一方面,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已有所下降,經濟增速基礎穩固,抗風險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中國政策儲備豐富。貨幣政策上,4月降準概率增加,降息也在政策工具箱內;財政政策方面,增發特別國債的可能性提升,且在需求側對衝方面有諸多潛在選項。

此前,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撰文表示,爲了應對美國超預期加徵關稅及後續可能出現的關稅報復升級,必須擴大內需,尤其要通過大力度促消費來改善供需關係。具體舉措方面,可以再增加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促消費,可以體現在發放失業補貼、對低收入者發放食品券,對已畢業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等。

一些積極信號正在發出。在近日的走訪過程中,記者獲悉,部分地方政府部門正與行業協會溝通研討,計劃爲受衝擊較大的行業企業出臺支持措施。

“我們瞭解到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研判應對措施,近期我們也正在和業內企業溝通,瞭解他們具體受影響的情況,希望通過雙向信息互通,可以推動出臺更加貼合企業需求的支持政策。”某行業協會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關稅風暴”之下,中國的外貿企業進入重構出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