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市場火熱 各頭部平臺加大投入力度
優惠滿減、新人紅包、忙碌的騎手、訂單接到手軟的商家……這個夏天,比酷暑更火熱的應是競爭激烈的外賣市場。如今,外賣已經不限於餐飲行業,鮮花、藥品、美妝、服飾,甚至是消費類電子產品,都可以隨買隨到。
即時零售,顧名思義,指的是消費者在本地平臺上下單,由附近門店即時發貨並在1小時內完成送達的新零售模式。它融合了傳統零售的線下觸達和線上電商的便捷體驗,是一種“近場電商”的具體表現。
大連理工大學平臺治理研究院院長蘇敬勤認爲,在消費需求升級、供應鏈效率提升、平臺生態完善等多重因素驅動下,當下即時零售市場呈現多品類覆蓋、全場景滲透的特點。淘寶閃購最新數據顯示,在非餐方面,平臺上1205個品類訂單量環比增速超過100%;3074個商家、超26萬個門店訂單量環比增長超100%。其中,糧油米麪訂單增長335%,家庭清潔增長324%,休閒食品增長312%,玩具潮玩增長225%,3C產品增長129%,美妝個護、服飾運動、家用電器、母嬰等品類的增幅均超過100%。
“在電商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正是看到了即時零售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各頭部平臺企業才紛紛加大投入力度。”蘇敬勤表示,即時零售快速發展在促消費、穩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一方面,通過釋放下沉市場增量、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打破零售邊界等,促進消費質效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即時零售帶動配送、倉儲、運營等崗位需求增加,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催生出數據分析、供應鏈管理等新型職位,無人配送方式的改變,也增加了無人機研發、生產、運維人員的新就業。
“即時零售快速發展也帶動實體經濟合理增長。”在蘇敬勤看來,即時零售擴大了實體門店的經營半徑和輻射範圍,增加了訂單量。更爲關鍵的是,即時零售將產業與就業留在本地,推動了“消費—投資—再消費”的良性循環,帶動本地裝配、包裝等配套產業發展。
即時零售的實現得益於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效率革命——智能調度優化配送路徑、動態庫存管理系統縮短商品週轉時間、無人機配送降低運輸成本等。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表示,流通效率是衡量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標尺。爲滿足不同品類的即時需求,平臺構建了多層履約體系,通過“需求預測—庫存前置—智能調度”全鏈路優化,實現零售訂單30分鐘送達、醫藥訂單28分鐘履約的高效服務。這種“消費時效革命”不僅提升了消費便利度,還激活一些休眠性場景需求。此外,平臺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商品精準推薦,簡化下單流程;提供實時物流追蹤服務,建立便捷售後體系;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讓消費體驗邁上新臺階。
“外賣作爲當下最大的即時零售場景,通過補貼等形式,養成用戶消費習慣和提升用戶黏性,從而進一步提升消費意願。從餐飲向其他消費場景延伸,有效擴增消費市場規模。”蘇敬勤介紹,例如,淘寶閃購在淘寶APP首頁設立了“閃購”一級入口,降低了用戶觸達門檻,同時依託淘天系豐厚的品類優勢實現商品廣覆蓋,“餐飲外賣”向“萬物到家”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但也要看到,近期“外賣大戰”愈演愈烈,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爲規範行業發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3家平臺企業,要求他們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爲,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
“應設立競爭紅線,嚴禁平臺強迫商家承擔超比例補貼,切實保障商家合法權益。”蘇敬勤建議,即時零售市場廣闊,各大平臺企業應聚焦自身優勢領域,深度挖掘更多需求場景,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升級算法,提升履約能力與服務水平,激發市場活力,做大市場規模。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推動即時零售市場跳出“補貼內卷”陷阱,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