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即時零售是長期事業 平臺沖流量也要護“生態”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剛剛過去的週末,即時零售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美團數據顯示,7月5日當天,平臺即時零售訂單突破1.2億單,遠超去年9000萬單的峰值。7月7日一早,淘寶閃購、餓了麼聯合宣佈日訂單數超過8000萬單。此前,京東也公佈“6·18”期間外賣訂單數突破2500萬單。

亮眼的數據背後,是即時零售賽道愈發激烈的競爭態勢,也引發行業思考:在流量爭奪戰中,平臺該如何平衡短期衝量與長期發展?

按字面意思,即時零售是指消費者線上下單後,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商品或服務,外賣是其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隨着配送品種不斷增加,即時零售正向生鮮、藥品、雜貨等品類擴張。以時效性爲指標,它堪稱電商效率的極限,覆蓋範圍幾乎囊括所有商品,服務能力還能延伸至數以百萬計的線下商超或小店。基於其顛覆性的發展前景,即時零售被各大電商巨頭視爲生死攸關的戰略陣地。

今年,以京東進入外賣市場爲標誌,即時零售的競爭在京東、阿里、美團之間全面拉開。三大平臺在戰略層面的高度重視,讓這場競爭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極高的烈度。

京東進入外賣市場後高舉高打,以“品質餐廳”爲突破口,用高額補貼吸引種子用戶,還提供“五險一金”招攬全職騎手,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更是親自下場送外賣造勢。

阿里也作出重大調整,5月2日淘寶閃購正式上線,6月下旬將餓了麼、飛豬合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啓動總額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爲外賣用戶提供豐厚優惠。

美團則在剛剛過去的週末推出力度空前的優惠,大量“0元喝”“0元吃”優惠券催生出超1.2億日訂單,直觀展現出即時零售的市場潛力。

短期來看,平臺通過補貼策略收穫了巨大流量,達成了短期目標,也有效激活了市場活力。新茶飲品牌成爲直接受益者,銷量脈衝式增長,帶動7月7日股價集體大漲;騎手獲得豐厚收入,不少人單日收入上千元,訂單源源不斷;消費者也拿到實惠,紛紛呼籲“讓補貼來得更久”。

然而,這種過熱的狀態難以持續。從商業邏輯看,大額補貼不具備可持續性,企業唯有盈利才能長久運營;從資源利用角度分析,暴增的銷量伴隨着大量浪費,有消費者展示出滿滿一冰箱的茶飲咖啡,還有消費者一次性選好一週的外賣,甚至出現外賣送錯地址後無人認領的情況;從商家運營層面來說,其服務能力存在極限,一家僅有4人的奶茶店,一天製作3000杯奶茶,超負荷運轉十分辛苦。

補貼確實是獲取新用戶、培養消費習慣的有效手段,不同領域的互聯網龍頭都曾經歷過用戶補貼之爭。但過往的補貼大戰,最終要麼休戰,要麼以合併結束,從未有一場補貼大戰會永久持續。

與以往侷限於細分領域的競爭不同,如今的即時零售之爭,對應的是以萬億元計數的龐大市場,涉及行業更廣泛,市場容量足夠大,即便平臺型企業也有充分的增長空間。而且,在互聯網平臺相互拆牆的當下,微信可實現淘寶購物,美團支持支付寶付款,在天貓下單能選京東快遞,用戶切換平臺的成本極低。若沒有持續補貼,很難留住因補貼而來的用戶。

實際上,即時零售是一項長期事業,補貼大戰對市場最終競爭格局的影響有限,這從具體數據中可見一斑。淘寶閃購和餓了麼8000萬日訂單中,非餐飲訂單僅約1300萬單,佔比相對較小;美團1.2億訂單中,超過1億爲餐飲訂單。在外賣已高度普及的情況下,大額補貼的效果更多侷限於存量市場,對增量市場的拓展效果並不顯著。

因此,在短期衝量之後,平臺需要回歸理性,將重心放在即時零售的生態構建上。尤其是在商戶和騎手端,要思考如何賦能,確保平臺擁有持續優質的供給,這纔是在激烈競爭中最終勝出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