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從“靜態玩偶”到“數字生命” AI玩具破局要邁過三道坎
每經評論員 張懷水
近日,人工智能研發企業OpenAI與玩具芭比娃娃的製造商美泰公司宣佈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AI玩具與遊戲。這一舉措不僅標誌着技術巨頭與傳統玩具商的跨界聯姻,更意味着全球玩具產業迎來一場“革命”——玩具行業正從“靜態娛樂”向“動態交互”的範式轉移。
美泰公司與OpenAI的合作,本質是“IP+技術”的雙向賦能。美泰公司旗下擁有芭比娃娃、UNO紙牌等全球知名IP,但傳統玩具的同質化競爭已使其面臨增長瓶頸。而OpenAI的GPT系列大模型,具備多模態交互、情感計算等能力,能夠賦予玩具“理解情緒”“主動對話”等擬人化特徵。從這個角度出發,AI有望重塑玩具產業的價值鏈。
其中,情感消費是AI介入玩具領域的核心價值錨點,其本質是“孤獨經濟”與“技術賦能”的共振。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21%,再加上單身經濟的崛起,催生出龐大的情感陪伴需求。具有AI屬性的玩具憑藉“擬人化交互”,恰好能夠填補這一需求缺口。尤其是在兒童教育、成人情感和銀髮關懷等場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AI大模型的介入,還將帶來玩具行業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的重構,並創造出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隨着傳統玩具從“被動交互”轉向“主動陪伴”,對硬件的依賴度進一步提升。商家可以從“硬件一次性銷售”轉向“硬件+訂閱服務”,以此培育更大規模的用戶羣體。而玩具廠商也能夠從“製造者”轉型爲“平臺運營者”,通過整合AI算法、芯片、內容IP等資源,形成生態閉環。
然而,行業想要真正爆發,仍需跨越三道坎。
其一,價格門檻。當前,AI玩具定價分化嚴重,兒童類產品價格集中在200~500元,成人類產品則高達3000元~3萬元。其高昂的售價主要源於芯片、算法、IP授權等費用。若價格無法下探至大衆市場,AI玩具很可能淪爲“小衆奢侈品”。
其二,硬件的長期迭代升級。AI玩具需集成語音識別、視覺處理、觸覺反饋等多模態模塊,這對芯片算力、功耗等提出了嚴苛要求。商家在消費者購買玩具後,必須保證硬件的長期、穩定升級,否則將導致用戶“體驗斷層”。
其三,數據安全。AI玩具涉及兒童隱私數據收集,如何避免數據泄露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風險,是亟待監管機構解決的難題,亟需在建立權威監管標準與審覈機制方面補上短板。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有望推動玩具實現從單純的實物產品,向具備自主學習、情感交互能力的“數字生命”形態轉變。然而,在這一發展進程中,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不要過度追求技術層面的新奇與複雜。真正的創新,應當迴歸人性需求的本質。比如,爲兒童提供成長陪伴、給予成人情感慰藉、守護老人健康等,只有圍繞這些實際需求進行研發和設計,AI玩具才能從當下熱門的“概念”,真正蛻變爲人們生活中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