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要快更要好

手機一點,只需半小時左右,熱騰騰的飯菜、急需的藥品、蛋糕鮮花就能送貨上門。近期,美團推出“閃購”、京東上線“秒送”、淘寶與餓了麼打造“淘寶閃購”,各大平臺的入局,讓即時零售這條賽道越跑越熱。

即時零售憑藉極高的配送時效給消費者帶來生活上的便利,逐漸成爲居民消費新的增長點。但食品安全堪憂、服務體驗欠佳、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也倒逼平臺和商家重新審視服務邏輯——不能一味比拼速度,應迴歸到消費體驗本身。

要拼“快”,更要贏在“好”,不斷提升消費體驗,纔是即時零售的未來。從商品品質到履約流程,從客服響應到投訴處理,每一個環節都是用戶體驗的“拼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即時零售的發展。

提升消費體驗,要打破“只管送到,不管送好”的慣性思維。配送時效並非即時零售的全部,當平臺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配送調度、履約效率上,就容易忽視商品品質、服務細節和售後責任等。要提升整體服務水平,需從源頭強化商品把控,完善商家准入標準和商品審覈制度,並建立責任歸屬清晰的售後流程。

同時,平臺的數據治理和技術能力也應爲消費體驗服務,而非用於博取短期收益。當前,消費者對“被殺熟”“價格歧視”等問題高度敏感,平臺算法不應只遵循商業邏輯,更應接受公平性與透明度的考驗。公平的定價、公開的優惠規則以及精準的推薦,纔是構建用戶信任的關鍵。平臺可以利用數據能力,結合消費場景進行智能分發、內容化營銷,着眼於提升購物的便利性和愉悅感。

提升即時零售的消費體驗,離不開標準化、制度化的政策和監管支撐。目前,湖北、深圳等地已在監管規則上邁出探索步伐,明確送達時間、電商責任、商品標籤等條款。同時,行業組織和主管部門也應着手製定相應的服務標準和安全規範,使行業進入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發展軌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