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黨建賦能基層治理 “紅色物業”繪就幸福圖景
近日,在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綠地21城小區,一面貼滿“微願望”的紅色願望牆格外醒目:“希望樓道燈再亮些”“想增設一些非機動車停放區”“盼着多組織義診活動”……這些用便利貼寫下的樸素願望,正是小區“紅色物業”精準發力的方向。一年來,段園鎮綠地21城祈家物業以黨建爲引領,將物業服務轉化爲基層治理的“紅色觸角”,通過黨員帶頭、科技賦能、服務升級,讓居民從“住有所居”邁向“居有所樂”。
“紅色先鋒”亮身份,服務一線顯擔當
“石師傅,我家水管又漏水了!”“別急,10分鐘到!”深夜11點,黨員維修工石啓強接到36號樓獨居老人王奶奶的求助電話,拎起工具包就衝進雨幕。這樣的場景在綠地21城小區已成爲常態。
物業黨支部通過設立6個黨員責任區,組建“紅色管家”團隊,設立2個黨員先鋒崗和2個黨員示範崗,形成“一人包六樓”服務機制。黨徽閃耀在工裝上,服務承諾懸掛在樓道中,24小時響應居民需求。一年來,“紅色物業”累計解決居民急難問題1000餘件,真正實現“民有所呼,黨有所應”。
“紅色清單”解民憂,精準服務暖民心
走進物業服務中心,牆上掛着一幅“民情地圖”,用不同顏色標註了獨居老人、退役軍人等特殊羣體的分佈情況。物業聯合祁村開展“敲門行動”,通過走訪50餘戶居民,梳理出助老、托幼、便民三大類服務清單。
2024年,颱風“貝碧嘉”過境,綠地21城小區遭遇嚴重內澇,積水最深處逾一米,地下車庫被淹,電梯停運,居民生活陷入困境。“紅色物業”迅速成立黨員突擊隊,調派叉車轉移受困居民,背送老人兒童上下樓,甚至護送學生安全上學。一位業主感慨道:“‘紅色物業’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居民的需求清單逐漸轉化爲幸福清單,服務精準度不斷提升。
“紅色科技”賦效能,智慧治理提品質
“叮!”物業經理徐磊的手機屏幕上彈出一條微信消息。“我們每天都會在微信羣推送消防、安全和反詐騙知識。比起發宣傳單,微信羣能覆蓋所有常住居民,第一時間將重要信息傳遞到每家每戶,還能與居民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徐磊介紹道。
居民張阿姨拿出手機,打開“紅色物業”微信羣:“你看,維修、繳費、投訴都可以在羣裡解決。我上次反映的垃圾分類亭照明問題,2小時就解決了。”過去一年,微信羣累計處理了1萬餘件居民需求,響應速度從平均24小時縮短至6小時。更讓居民驚喜的是,物業通過數據分析,提前發現了“高峰時段停車位緊張”“梅雨季走廊返潮”等五個週期性問題,並制定了針對性解決方案,真正實現了“未訴先辦”。
“紅色文化”聚合力,共建共享築和諧
節假日的小區廣場總是熱鬧非凡:孩子們圍坐在“老兵故事會”旁,聆聽退役軍人講述崢嶸歲月;阿姨們在“愛心驛站”向黨員志願者學習剪紙技藝;書畫愛好者在“家風文化長廊”揮毫潑墨。這些生動的場景,得益於物業打造的“黨建+文化”平臺。
“以前總覺得物業只是收錢掃地,現在他們成了小區的‘大管家’。”業主代表李先生感慨道。每月召開的居民議事會和業主接待日,推動了健身器材更新、充電樁擴建等五項民生實事落地,讓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爲“參與者”,真正實現了共治共享。
“紅色數據”見初心,品牌升級再出發
經過一年的深耕,“紅色物業”交出了一份溫暖人心的答卷:物業費收繳率從原本不足30%躍升至80%,12345熱線投訴量同比下降30%,居民滿意度首次突破80%;累計開展便民服務活動50場,惠及居民2萬餘人次。儘管與行業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間,但這一組數據在本小區服務史上已創下新高,標誌着從“服務滯後”到“服務到位”的跨越式轉變,成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成效的鮮活註腳。物業負責人吳向陽表示:“我們將繼續拓展‘紅色物業朋友圈’,將周邊醫院、商鋪、超市、學校等共建單位納入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夕陽西下,小區花園裡,老黨員吳大爺正帶着孫子在“國防教育展角”閱讀繪本。智能路燈漸次亮起,溫暖的光芒映照在牆上的標語——“千家萬戶做黨的工作”,照亮了小區治理的新道路,也照亮了居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朱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