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河街道丨黨建引領,“五進”賦能,解鎖基層治理“幸福密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董瀟 通訊員 李丹
夏日的傍晚,定陶區濱河街道的各社區廣場人聲漸旺。非遺剪紙攤位前圍滿了好奇的孩子;醫生忙着爲老人健康查體;“陶小哥驛站”裡幾名外賣員邊休息邊交流着剛參與的社區巡邏見聞……這幅生機勃勃的民生畫卷,正是濱河街道黨工委以黨建爲針,以創新引線貫穿“五進社區”活動,精心繡出的基層治理新圖景。
面對服務供給不均衡、羣衆參與度不高、精細化管理不足等社區治理難題,濱河街道黨工委在深化“一個小區、一個支部、一套管理、一套服務”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基礎上,於今年初創新推出貫穿全年的“五進社區”(文化活動、平安建設、安全生產、志願服務、精準治理進社區)專項行動。這不僅是活動形式的疊加,更是一次以黨建爲引領,系統整合資源、精準對接需求、激活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創新。
組織強基,築牢“五進”橋頭堡
街道將黨組織的“根”紮在小區,將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樓棟,全面建立42個小區網格黨支部,推動10名機關幹部下沉擔任社區及小區黨支部書記,並廣泛吸納退休黨員、在職黨員、熱心居民擔任樓棟長、網格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羣體也被賦予“移動探頭”的新角色,成爲發現治理盲區的“前哨”。一張堅實的組織網絡,確保了“五進”指令高效落地,服務精準觸達“神經末梢”。
“五進”發力,精準迴應民之所需
活動圍繞五大領域精準施策,變“大水漫灌”爲“精準滴灌”。活動啓動以來,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各類惠民活動400餘場,覆蓋居民6.4萬人次,羣衆到區街兩級反映問題的數量銳減60%以上。
“以前辦事總得跑街道,現在活動送到家門口,反映問題樓棟長馬上上門,連磨菜刀這種小事社區都惦記着!”姚莊社區居民姚仁德的感慨,道出了“五進社區”帶來的真切改變。濱河街道堅持黨建統領,以“五進”實踐激活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不僅補齊了服務短板,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織就了一張充滿歸屬感與幸福感的基層治理網絡,爲新時代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提供了鮮活的“濱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