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區雙碑街道:數字賦能基層治理

“一個電話,不到半天就解決了蜂窩隱患;攝像頭緊‘盯’着消防通道,違停剛出現就有人管;到社區反映問題當天就有迴應,辦事效率真讓人暖心。”在沙坪壩區雙碑街道,居民們感受到的這些變化,正是“數字重慶”建設賦能基層治理與街道社區紮實服務共同作用的結果。

智慧大腦激活協同效能

今年5月初的一個清晨,雙碑街道網格員接到居民緊急求助:“人行道電線杆裡的蜜蜂蜇傷了老人。”網格員在“數字重慶”基層治理網格終端上傳事發地點、涉險範圍、受傷情況等關鍵信息,這些信息瞬間抵達基層智治平臺街道指揮中心。

平臺藉助事件智能分撥配置,自動識別事件類型並快速分撥,無需人工層層報批,任務直接精準分至街道對應崗位,即刻調度綜合協調崗、平安建設崗、應急武裝崗3大崗位協同作戰,同步聯動電線杆產權單位、派出所及消防救援力量。僅4.5小時就爲居民消除了隱患。

街道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過去跨部門協調確認責任主體就要大半天,現在有了“智慧大腦”:產權單位30分鐘組建施工隊、消防出警時間縮短20%、街道精準上門安撫慰問……全流程數據實時更新,指揮室可全局掌控。從訴求上報到結果反饋,每一步都“數字留痕”:施工照片、消殺視頻、居民滿意度確認清晰歸檔,爲後續處置和覆盤提供參考,也讓治理過程透明可溯。

智能監測破解治理頑疾

“以前消防車進不來是常事,現在有了‘千里眼’,住着踏實多了。”家住雙碑街道大石村32號的張阿姨感慨道。作爲典型的老舊城區,雙碑街道曾因停車位緊張,消防通道被違停佔用成了“老大難”——過去靠城管徒步巡查,一條巷子走半小時,高峰期難以兼顧,處置不及時還常引發居民投訴。

今年2月,隨着“數字重慶”建設深入推進,雙碑街道上線重慶移動視聯網AI事件管理平臺,在違停高發的消防通道旁裝上2個“電子哨兵”。這些搭載AI算法的攝像頭24小時“站崗”,一旦發現車輛佔用消防通道,立即自動抓拍取證,信息實時上傳平臺,30秒內轉辦至執法辦。工作人員依託平臺精準定位,迅速趕赴現場勸離,從發現到處置的平均耗時較以往縮短90%以上。

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成功預警勸阻違停751次,曾經擁堵的消防通道如今暢通無阻。AI“千里眼”不僅解放了人力,更用技術的“剛性”破解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治理難題,保障“生命通道”始終暢通。

線上線下築牢民生防線

“公共用地亂搭亂建2天清零,到社區反映問題當天就解決,反映的事件件有迴音。”在雙碑街道,“民呼我爲”網絡平臺、12345熱線與社區服務大廳的“面對面”接訪,共同構成羣衆信賴的“連心橋”,“快速響應、高效解決”是其顯著特點。

4月21日,堆金村社區居民王女士通過“民呼我爲”平臺反映:公共用地被私栽植物、雜物佔據,枝幹纏線纜存在安全隱患。街道和社區第一時間介入,逐一對接產權人溝通,聯繫電力公司覈查線路安全,最終促成枇杷樹移栽、雜草清除,兩天內解決了問題。王女士在平臺留言點贊:“太給力了!”

商戶的訴求也得到快速回應。4月28日,勤居村社區商戶反映外牆排危施工停滯半月,擋板影響生意且存安全隱患。12345熱線轉接後,街道11時14分受理,當日就協調施工方承諾次日完工。4月29日,看着拆除的施工架,商戶連連道謝。

從線上平臺的即時分撥到社區大廳的面對面處置,雙碑街道依託“數字化+人性化”服務模式,構建起“接訴即辦、辦就辦好”的響應機制,連續兩年保持羣衆滿意度100%。數字技術提升響應速度,日常面對面的傾聽與處置讓服務更有溫度,兩者交織,精準觸達羣衆需求,傳遞出民生服務的“實感”。(向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