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一定要加強”·記者基層微調研|數字賦能社區治理,負擔輕了效率高了

“我們大樓外面的消防栓沒有水,外罩護架擋住了接口,消防櫃裡沒有滅火服,能幫忙解決嗎?”3月28日一早,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白馬社區居民端和羽上班路上碰到小區網格員張玥時反映。張玥馬上到現場察看,發現問題確實存在,立即點擊手機進入“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拍照、填寫、上傳。當天,問題清單經社區審覈,流轉至白馬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接到派單的職能部門立即響應。第三天,消防栓通了水,滅火服配備到位,端和羽收到問題處理完畢的短信。

在溧水區,像張玥這樣的專職網格員們,手機裡都有“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等數字化治理小程序,用於民情走訪中更新人、房信息,並在第一時間受理、解決羣衆訴求。今年年初,白馬鎮將城市數字治理中心、網格服務管理中心、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社會矛盾調解中心等各類數字化平臺歸集,加強協同配合、整體聯動,打破數據壁壘,推動服務提質增效。

記者看到,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全鎮46個綜合網格和22個專屬網格的動態實時更新,從各街道、社區、鄉村的人口數、GDP、黨建信息,到某網格一天新增幾件工單、網格員走訪足跡,都記錄在屏,工作人員可以按需調取。

“以前遇到問題‘往上跑’,逐個部門協調,簡單的事情也要辦上幾天。現在發現問題自己能辦的馬上聯繫幫辦,不能辦的問題通過‘網上跑’,由上級部門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處置。”在張玥看來,基層社區治理數字化水平的提升,讓網格工作的負擔輕了、效率高了。

白馬鎮上洋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曹和平以前時常感慨,基層事務千頭萬緒,在沒有執法權、與職能部門溝通不暢等現實情況下,不得不時常面對“問題懸空,無法閉環處理”的尷尬。以上洋社區爲例,社區有16個自然村,居民有在集鎮工作的,也有務農的,生活習慣差異明顯,10餘名社區工作人員要服務四五千居民,既是個吃力活,也是技術活。“鄰里矛盾、土地糾紛有的積累多年,光靠社區走訪、動嘴皮子根本行不通。”曹和平說。

“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這些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白馬鎮綜治辦工作人員華寧打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大屏上的“警網高效融合巡防指揮調度平臺”,拿起可視化對講機與村社工作人員、駐社區的民輔警視頻連上線。“他們巡防發現較大的風險隱患,可以第一時間上報,便於我們進行資源調度和分配。”華寧介紹,通常情況下,網格內的居民小事,當場或1個工作日內就能辦結;一般類事件3個工作日內可以辦結;複雜棘手的,多部門聯動協調解決。

前不久,這個平臺幫助上洋社區化解了一起持續3年多的土地租金拖欠糾紛。社區原有422畝土地租給一家種植企業近4年,企業拖欠農戶租金累計超81萬元。社區發了幾次律師函,對方置之不理,村民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這一情況被網格員上傳至平臺後,平臺自動分析矛盾點,派單給社區警務室和當地法院。兩部門和社區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首先對企業進行資產保全,推動企業與農戶協商,最終確定以土地附着物抵償所欠租金的解決方案,並一直盯到方案執行到位。

“我們要求事情辦結結果上傳平臺由中心審覈,確保問題真正有人管、有人辦、辦得快、辦得好。”華寧介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有專職人員每日分類統計,瞭解掌握並推進各領域問題的接收和處置。接下來,中心將進一步探索前沿技術在社區治理領域的深度應用,開拓完善數字化應用場景,讓政策找人、數據吹哨,努力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蘭蘭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