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22名民警進社區擔任副書記 “警社共治” 開創基層治理新路徑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1日訊 凌晨1點,濰坊高新區新城街道府佑社區的商戶聯防隊正在沿街巡邏,領隊是民警兼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王濤。這支由民警牽頭、商戶黨員組成的隊伍,正是該區爲基層減負、賦能,破解複雜治理難題的生動實踐。面對業態多元、人口流動、訴求交織的挑戰,濰坊高新區將22名社區民警全部納入社區黨組織班子擔任副書記,讓專業力量深度紮根基層。通過“黨務、政務、警務”三務融合,每週“警社週會診”精準把脈,矛盾聯調室就地解決糾紛,“智慧警局”與“警察小店”延伸服務觸角,把治理的“千條線”擰成了服務羣衆的“一股繩”,探索出一條“警社共治”的新路徑,繪就了平安高新的嶄新畫卷。

民警進“班子” 基層來了新力量週一上午九點,濰坊府佑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的會議室內,每週一次的“警社週會診”聯席會議準時召開。剛兼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的王濤翻着民情臺賬說:“最近接到3起居民報警,都是凌晨被盜,作案手法都是撬門。”坐在對面的社區書記李欣接過話茬:“咱這商圈有1000餘家商鋪,凌晨後基本沒人值守,確實是防控薄弱點。”“依託‘商圈紅盟’的30個特色黨小組,組建商戶、小區物業聯防隊,派出所提供巡邏裝備和培訓,每晚12點到凌晨2點分三組巡邏。”王濤說。話音剛落,餐飲黨小組組長張師傅就舉手響應:“我們店願意出兩個人,再提供巡邏用的手電筒!”不到半小時,方案就敲定了:由王濤協調派出所連夜送來10套巡邏裝備,李欣牽頭組織商戶、小區物業簽訂《聯防協議書》,下週一起正式啓動巡邏。

“凌晨五點就被雞叫聲吵醒,這日子實在難捱。”家住濰坊新城街道府佑社區水岸華府小區的居民到物業、社區居委會反映鄰居養雞擾民的問題。府佑社區迅速聯合北海路派出所、城管執法中隊,讓這一困擾居民數月的“民生痛點”得到了妥善解決。成立於2013年10月的新城街道府佑社區,轄10個小區,常住居民1.3萬餘人。既有城市更新安置小區,又有商業開發小區;既有吾悅廣場現代商圈,又有十甲農貿市場傳統賣場;既有濰坊婦幼保健院高新院區這樣的三甲醫院,又有衆多綜合性、單科診所;既有海瀾國際酒店高端寫字樓綜合體,又有家常飯店、茶莊、洗車行等普通個體戶……外來、流動人口多,訴求就多;各類業態多元,服務管理也就複雜。千條線如何擰成一股繩?府佑社區給出的答案是:“三務融合,警社共治”,通過黨務、政務、警務有機結合,全面推動組織聯建、普法聯宣、信息聯採、矛盾聯調、人員聯控、安全聯管、治安聯防、服務聯辦。在濰坊高新區,22名社區民警全部兼任全區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把警務工作嵌入社區治理鏈條。截至目前,通過168次“警社週會診”,治安難題當場解決率達85%,府佑社區的“商圈紅盟”更成爲資源整合的典範,30個特色黨小組簽訂《黨建聯盟協議書》,讓治理共同體越建越牢固。

聯手“解疙瘩” 風險隱患早化解“要不是你們出面,我這養老錢可能就打水漂了!”濰坊市新城街道北海社區居民劉老先生緊握着社區民警朱立峰的手說。原來劉老先生要動用養老錢購買“天價牀墊”,老伴發現後強烈反對,兩人一度吵到要離婚,無奈之下只得向社區民警求助。接到電話後,朱立峰立即同社區書記魏德勳趕到老人家中。一番瞭解後,朱立峰把劉老先生帶到了“警社聯調室”,朱立峰、魏德勳兩人擺事實、講道理。經過兩小時努力,劉老先生表示不買了,老兩口握手言和。得益於街道推行的“警社雙崗同責”機制,線上依託“線上樓委會”收集矛盾線索,線下在“警社聯調室”集中化解糾紛。

濰坊清池街道商城社區也曾遇到棘手事——兩家相鄰餐館因排煙管道糾紛多次發生衝突。社區民警程方超聯合社區書記林福超啓動“警社聯調”,邀請環保部門現場檢測,最終促成雙方改造排煙管道,還簽訂了《鄰里互助協議》。如今,濰坊高新區創新“平安合夥人”機制,已組建64支巡防隊,290名義警累計巡防600餘次,通過“網格普檢+警務專查+部門聯治”安全聯管三級管控體系,49處重大風險點全部整治到位,27起重大風險事項通過“雙推機制”妥善處置。濰坊高新區以聯動提升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防範水平爲重點,出臺《雙推機制辦法》,對超出基層處置能力的複雜問題,社區即時“吹哨”,街道(發展區)、公安分局、相關職能部門“接哨”後24小時響應。哨響人到,事不完人不撤。今年以來,濰坊高新區雙向推送各類重大隱患39件,成功聯動化解涉衆投資維權、企業欠薪、安全生產漏洞等重大風險事項27起,形成“發現——流轉——處置——反饋”的全鏈條閉環。

服務零距離 羣衆滿意是標尺“智慧警局24小時不打烊,查社保、辦居住證、換髮駕駛證隨時能辦,現在咱不出廠區就能搞定各項業務。”濰柴集團員工小張拿着剛辦好的居住證,臉上難掩喜悅。濰坊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在推進線上辦理、自助辦理的同時,把服務送到羣衆心坎上——針對高齡老人、患病居民等行動不便羣體,開通上門辦證服務,讓特殊羣衆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貼心服務。2024年以來,濰坊高新區各社區黨羣服務中心陸續開設“警社服務專窗”,與“警察小店”形成服務矩陣。社區民警每週固定兩天在“警察小店”蹲點值守,遇到羣衆“急難愁盼”的事,能在第一時間搭把手。“流動普法站”的民警帶着案例展板進小區、到商圈,結合近期高發的電信詐騙、消防安全等問題,用居民聽得懂的方言講法律、教防範。在清池街道商城社區,民警還邀請商戶代表加入“普法宣講隊”,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截至目前,“流動普法站”已開展各類宣傳活動83場,發放宣傳材料5000餘份,有效助力提升羣衆的法治意識。如今,“警社服務專窗”通過“蹲點辦+上門辦”模式,已爲羣衆辦理社保卡、補辦證件等29項業務1200餘件次。

幹得行不行 相互評一評濰坊高新區從2024年初開始實施“警社互評”機制,讓民警評社區配合度、社區評民警響應速度,評價結果直接與評優評先掛鉤。在高新區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民警在身邊、辦事不求人”已成爲羣衆共識,“警社共治”的暖心故事還在不斷續寫。“‘警社共治’是我們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其核心在於創新打造社區居委會和社區警務‘資源共享、風險共防、平安共創’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通過‘八連機制’實現‘三務融合’、構建矛盾化解體系、打造便民服務生態,持續推動人員力量、治理資源下沉,實現基層隱患有效化解、治安環境持續優化、羣衆服務精準高效的多重成效,以政法力量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築牢平安穩定的堅實根基。”濰坊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政法委書記任金華說。

閃電新聞記者 劉蓓 通訊員 徐強輝 馬靜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