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區雲”平臺爲基層工作減負增能

“我們居民區經常會推進一些民生實事項目,比如燃氣管道改造,項目推進過程中要徵求老百姓的意見,還要最大程度降低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通過‘社區雲’的‘雲三會’(三會指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記者注)功能來發布通知、收集意見、進行民主評議,相比傳統方式更加省時省力。”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倩口中的“社區雲”,是上海市於2020年推出的社會治理線上綜合平臺。5年來,“社區雲”不斷更新升級,在獲取社區數據、鏈接服務資源等方面極大提高了基層工作效率,成爲基層工作減負增能的重要抓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上海市黃浦區數據局獲悉,近年來,黃浦區打通市區數據壁壘,建成覆蓋人、房、企、鋪等30餘類、2500餘萬條數據的區基層數據治理倉庫。這一“數據倉庫”爲基層治理提供了全景式數據支撐,並提供可視化數據融合工具,讓街道既能“看數”,更能“用數”。

黃浦區依託“數據倉庫”搭建了“智能工具箱”,爲基層幹部提供了多種特色應用。例如,黃浦區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整合市民熱線、法律條文等數據,爲基層幹部提供城區治理、法律諮詢等問答服務。五里橋街道辦事處幹部胡迪超說:“‘智能助手’內容豐富,能協助解答一線社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比起過去找相關部門諮詢,‘智能助手’更加精準便捷,提升了基層工作效率和居民滿意度。”

近年來,青年公寓作爲一種新型居住形態在上海悄然興起,備受年輕人青睞。位於五里橋街道斜土居民區的盧宛816·CCB建融家園就是一處青年公寓。張倩說,年輕人白天要上班,過去參與社區治理的以老年人居多,而藉助“社區雲”的“雲三會”功能,斜土居民區黨總支引導青年住戶開展自治活動,凝聚骨幹力量,讓年輕人共同建設家園、更好融入社區生活,打造專屬於青年的特色公寓文化和治理項目。

斜土居民區黨總支先通過全覆蓋走訪聯繫公寓運營管理方和住戶,瞭解到入住租客以年輕人爲主,平均年齡28歲,其中30%爲碩士及以上學歷。通過線上徵詢,居民區黨總支發現年輕住戶普遍希望公寓不僅提供居住空間,更應具備社交和公益功能。

居民區黨總支進一步收集住戶偏好並進行了排序,隨即召集居委會、公寓運營管理方、專業社會組織、住戶代表多次討論後達成共識,以用好公寓底樓共享空間開展住戶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爲切入口,陸續舉辦了咖啡品鑑會、喜劇狂歡夜、插花小教室等一系列符合住戶興趣、內容豐富多彩的自治活動,爲年輕人提供了交流相識的平臺,逐步吸引更多住戶參與公寓自治。

每場活動結束後,居委會和公寓運營管理方的工作人員都會引導住戶使用“雲三會”開展評議,充分吸納住戶提出的意見建議,並在後續工作中予以改進。年輕住戶的參與熱情愈發高漲,對社區事務越來越關注,並嘗試從青年視角對社區工作提出見解。

在位於上海市郊的奉賢區奉城鎮,奉城第四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彭維感到,“社區雲”的數據與公安、民政等部門打通後,社區裡的實有人口、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情況一目瞭然,社區工作者不用反覆上門篩查,“只要設定條件就能查到我們想查的人羣”。

彭維在“社區雲”常用的功能還有“民情日記”。她介紹,“民情日記”可以隨時記錄轄區內居民反映的情況,還可以“跟蹤”需要進一步處置的問題,由社區工作者聯繫相關職能部門幫助解決。“即使羣衆反映的事最初是由其他同事接辦的,當他們向我諮詢時,我也能通過民情日記快速查詢事情的具體內容及處理進展,這一功能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此外,“社區雲”的發佈公告通知、活動報名等功能也是社區工作者的常用功能。彭維說,過去社區辦活動,大家都是在微信羣裡報名,羣主需要一一覈實信息,居民也容易出現漏看、漏報等情況。而“社區雲”平臺能自動篩查成員身份,大大減輕了羣主工作負擔,居民也可通過平臺方便地查看以往舉辦過的各類活動信息。“活動報名更方便、更規範了。近期,婦女乳腺篩查、社區樓道長團建,以及社區小朋友前往黨建結對單位開展職業體驗等活動一經發布,名額很快就報滿了。”她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