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解鎖“穩產密碼”丨“旱”口奪糧河南答卷(二)

今年,河南小麥在乾旱、乾熱風等不利天氣的影響下,全省深入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通過科技賦能良種良法,實現乾旱之年夏糧穩產。目前,河南正全力開展秋糧田間管理工作,通過“以秋補夏”,實現全年糧食產量的穩產豐收。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中心記者 王莎莎:我現在是在商水縣楓未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標準農田裡,得益於高度智能化灌溉設施,玉米生長所需的水肥,都能在一體化智能灌溉中一步解決。正是採用這一套技術,今年春季面對長期乾旱少雨的極端天氣,小麥也獲得了豐產增收。

周口市商水縣楓未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邱守先:如果沒有滴灌帶的地塊,現在玉米旱的都沒有長,你看我這個還是青枝綠葉的,玉米長勢特別好。小麥也是這樣,我們今年的小麥平均產量合1400多斤。

水肥一體機、氣象站、蟲情監測儀等通過物聯網遠程控制和精準調配,田間作物需要吃啥、什麼時間投喂,在管理員手機上一目瞭然。邱守先坦言,面對今年乾旱、病蟲害、乾熱風等考驗,他的底氣是科技,有了科技這座靠山,今年合作社2100畝農田,創下了300萬斤小麥的高產記錄。

現在在河南,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已成爲可計算,可設計的精密科學。目前,全省建成這樣的高產示範區601個。

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書記 研究員 周繼澤:隨着高標準良田的建設,特別是配套措施跟得上,河南的小麥品質優、產量穩。

除了良法,種子裡也藏着穩產增收的密碼。6月初,由中原農穀神農種業許爲鋼院士團隊選育的鄭麥1860,在民權種植基地的測產結果平均畝產超760公斤。這個高產、節水、節肥的國家主導品種,在黃淮地區播種面積已連續兩年超1000萬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有志:(測產面積)9.94畝,平均產量是766公斤。

中國工程院院士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許爲鋼:這個品種的表現,的確是很欣慰的。不能停止,還得繼續努力。

從智慧灌溉到良種攻堅,在中原農谷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搭建了67家高能級科研平臺,53支創新科研團隊爲種業全鏈條創新生態探索解決方案。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科研人員王永霞:目前已經創建了一套高效的小麥單倍體誘導技術體系,我們並將這個技術在抗病性、高產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應用。

在中原農谷的帶動下,近年河南已形成“鄭麥”“周麥”“洛旱”等優質小麥品種羣,年產小麥種子36億斤,爲築牢糧食安全增添底氣。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劉祿祥: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核心是良種,未來大面積推廣應用良種助力我們大面積單產提升,非常有信心。

【記者觀察】面對複雜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的挑戰,河南通過良種選育、智慧農業技術等舉措,實現了夏糧高位穩產,扛穩了糧食安全重任。特別是推動科技賦能下的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融合,使得農業生產更加高效、科學。這些成果的背後,是河南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下的持續努力,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