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激發穩產新動力丨“旱”口奪糧河南答卷(三)

今年,“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新的經營主體、新的生產模式、新的種植技術等不斷加強,爲全省糧食的持續高產穩產注入新動力。

7月19日,在新鄉衛輝市唐莊鎮的全程機械化推進示範區,21歲的合作社負責人王銘欣正在熟練地操控無人機,爲玉米噴施葉面肥。經過兩年多的專業培訓,王銘欣已經成了科技種田的“老把式”。

新鄉衛輝市常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王銘欣:在播種的時候我們採用精量播種機,拖拉機上安裝導航系統,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日常的施肥全部採用水肥一體化,來進行精準施肥,我們的小麥全部達到了畝產1000斤以上。

合作社種植的這塊地,原本是復墾整理出來的低產田,正是有了像王銘欣這樣的新農人的加入,一套科學種田的組合拳打下去,低產田逐漸變成了穩產田。如今,越來越多像王銘欣這樣愛農業、肯鑽研的新農人成爲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而一大批年輕的農業技術人員的加入也正逐漸改變着傳統的種植技術。

新鄉衛輝市農業農村局農技服務站副站長 姬東華:我們就是要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小麥生產中,我們通過老專家的幫助,通過推廣規範化播種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主推技術,使小麥產量穩定增產5%以上。

新鄉衛輝市農業農村局農技服務站站長 劉廣亮:我們有更多的年輕的一代來加入種田大軍,他們對新技術新裝備上手比較快,爲我們的糧食生產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是解決糧食生產的關鍵。在開封蘭考縣紅廟鎮土嶺村,村民們正在商討新一季的土地託管協議,農戶把土地入股到村集體合作社後,再委託中原糧倉來進行全程託管。

河南農投中原糧倉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天雨:種肥藥的集採的成本,大概能降低百分之10%到20%,通過先進農機的引入,可以整體提高作業效率,作業質量等等。

小田並大田,原來的田埂不見了,單單這樣100畝就能新增加一畝耕地,再加上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土嶺村的小麥又一次實現了豐產豐收。

開封市蘭考縣紅廟鎮土嶺村黨支部書記 孔鐵邦:今年這個麥季(每畝)分紅六百多,到秋季的話,今年看長勢還是不錯的,秋季也能達到五六百,增加了羣衆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更保證了糧食安全。

近年來,河南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7萬個,從事耕、種、管、收及烘乾倉儲等全流程、專業化服務,助力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 魏國強:我們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統籌利用小麥整建制單產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以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爲重點,集中打造高產示範區,確保今年河南糧食產量繼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作河南新貢獻。

【記者觀察】糧食生產,既靠“天幫忙”,更要“人努力”。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更多新農人成爲糧食生產主力軍,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就能增強抗風險能力,提升生產效率,加快現代化進程,爲河南穩定糧食生產持續注入新動力。中原糧倉殷實,中國飯碗就端得更穩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