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原進入關鍵期 累計清運逾8萬噸淤泥垃圾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6日召開第30次工作會報暨情資研判會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提供)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6日召開第30次工作會報暨情資研判會議,由內政部長劉世芳主持,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經濟部參事蔡麗娟、交通部參事陳進生及衛福部司長蘇昭如等部會代表出席,共同研商災區環境清理、基礎建設修復與民生防疫工作進度,展現跨部會聯手防災、復原決心。
根據會報資料顯示,環境部統計至10月5日止,已動員環保人力5,939人次、清潔機具2,346臺,累計清除淤泥與垃圾量達8萬1,774公噸,並啓用3處暫置場、預備3處共約30.18公頃面積,預估可容納約100萬公噸災後廢棄物。此外,光復鄉主要受災區家戶垃圾採24小時沿街收運,並設置225座流動廁所維護公共衛生。
農業部方面表示,災區79公頃農地廢棄物清理持續進行,並與水利署合作調派重型機具支援。經濟部第九河川局與環境管理署北區中心合計出動超過300名人力及百餘臺大型機具投入清淤工程,包括山貓、怪手、抓鬥車等設備。
衛生福利部報告指出,截至10月5日,災區共收治157名傷患,121人已出院,仍有34人住院治療,其中以花蓮慈濟與北榮玉里醫院收治最多。衛福部同步調撥2,000瓶酚類消毒劑支援花蓮縣衛生局,並全國儲備超過15萬瓶消毒劑及漂白水供緊急防疫使用。目前災區未出現特殊疫情,僅光復鄉衛生所因淹水造成冷藏設備損壞,疫苗損失尚待釐清。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指出,截至6日止,中央及地方共投入928名人力、153部怪手及120輛卡車執行災後復建工程,並整合地方政府工務單位協調後續修復計劃。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復原任務雖進展穩定,但堰體結構仍需持續監測,後續將視氣候變化與地質安全狀況,動態調整復建策略,確保居民與救災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