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中青網評:智能星河耀津門

近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古文化街啓幕。渤海之濱的天津衛,正以一場科技創新的"古今對話"驚豔世界。當上合峰會的鐘聲即將在這裡敲響,天津以科技爲橋,讓絲路駝鈴與數字洪流和聲共鳴。

渤海之波輕撫着歲月的琴絃,在這座見證中國工業文明萌芽的城市裡,科技之光正譜寫着一曲動人的"古今和鳴"。漫步天津街頭,飛鴿自行車清脆的鈴聲與"天河"超算無聲的運算交響成韻,海鷗手錶定格的舊時光與智能港口躍動的數據流相映成趣——這座將工業記憶融入創新血脈的城市,恰似揮毫潑墨的畫家,以新質生產力爲彩、在高質量發展的宣紙上勾勒出"天工開物"的現代詩篇。

天津的科技創新之路,是一部"從製造到智造"的轉型史詩。

漫步天開高教科創園,科技成果轉化的"化學反應"令人振奮。這裡既有"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更有"從1到N"的產業應用場景,猶如現代版"天工開物"的實景演繹。園區內,智能機器人精準完成顯微注射操作,新材料實驗室誕生出可自修復的"智能皮膚"……創新成果的背後,是天津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勝勢的戰略定力。天津,以"硬核科技"重塑城市基因,將"百億億次運算"的澎湃算力,轉化爲破解生命科學、氣候預測等人類共同課題的"金鑰匙"。

在天津港的無人作業區,世界級港口的"智慧蝶變"令人歎爲觀止。5G網絡下,無人集卡沿着最優路徑自如穿梭。這個年吞吐量超2000萬標準箱的超級港口,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能耗降低20%、作業效率提升15%,創造了令全球同行矚目的"天津港方案"。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套智能系統已成爲基礎設施"軟聯通"的典範。在上合組織框架下,這種以科技創新推動互聯互通的實踐,正是對"和合共生"理念的最佳詮釋。

天津超算中心的"最強大腦",則展現了科技創新守護共同安全的中國擔當。在網絡安全威脅日益複雜的今天,"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構築起自主可控的數字屏障,其研發的加密算法已應用於多個上合成員國的關鍵領域。這種"技術向善"的力量,恰是應對新型安全挑戰的"免疫系統"。從防範網絡攻擊到預警氣候災害,從藥物研發模擬到航天器軌道計算,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始終秉持"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懷。

站在上合峰會的歷史節點,天津經驗啓示我們:真正的科技創新必須回答好三個命題——如何讓技術突破轉化爲全球公共產品、何以在數字時代構建包容性發展框架、怎樣通過科技合作重塑國際關係底層邏輯。天津給出的答案是:以"硬核科技"築牢發展根基,以"制度創新"激活要素流動,以"和合理念"指引技術倫理。這種科技人文主義的實踐,正在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注入堅實的技術支撐。

當"天河"超算的強大算力遇見中亞廣袤土地上的氣象數據,當天開高教科創園的創新機制碰撞歐亞大陸的科研智慧,科技合作的"上合範式"正在成型。這座城市用實踐證明:真正的科技創新從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夠創造增量價值的和合之道。從渤海灣到裡海沿岸,從海河之濱到帕米爾高原……以科技爲紐帶的發展共同體正在形成。

今天,天津這座"創新之城"正將科技的詩篇寫入人類文明的星河。在這裡,超算的速度與絲路的悠長相逢,算法的精確與"和而不同"的包容相融。這或許就是"何以中國"的最美答案——以科技創新的確定性應對全球變局的不確定性,以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生機激活共同發展的源頭活水。

天津的探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一個閃亮的註腳。通過科技賦能、開放合作與包容發展,古老的東方智慧正爲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更美好的未來提供着充滿活力的中國方案。(鄧海建)